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000
摘要:新旧动能转换是全面推动供给侧改革,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全面剖析传统产业园发展瓶颈,提出传统产业园的更新提质应紧抓时代机遇,着重从“培育新动能升级产业体系,落位新空间优化功能布局,配套新设施促进产城融合,探索新机制松绑土地政策”四个方面入手,激发传统产业园竞争力,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传统产业园的更新提质。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传统产业园
1 引言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迫切需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的新发展需要通过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来突破。因此,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诞生了海量的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大机遇。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重大契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消费市场。伴随着这些要素的加速和成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
依据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判断,工业仍将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因此传统产业园的新旧动能转化,具有构建现代化经济结构体系的深远意义。
2 新常态下传统工业园发展瓶颈
产业园是传统经济结构与经典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物,曾经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伴随着城市发展,传统工业园的沉疴逐渐凸显,区域竞争力下降,在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2.1产业选择盲目,产能低效锁定
由于时代背景所限,传统工业园区创立初期普遍缺乏长期而明确的产业发展计划,“装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招商思路,造成产业门类趋同严重,缺乏上下游链接与耦合。过度依赖土地、资金、政策的外部投入引导经济总量增长,长期以廉价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作为招商竞争力,使得产业集群过度依靠价值链低端的初级制造加工产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技创新等问题最终造成土地利用模式粗放,实际产出效益低下。
2.2用地流转机制滞后,实操困难
原工业企业通过一次性缴纳一定数量的土地出让金,获得20-50年使用权,而中国工业企业的普遍寿命在5-13年,远低于土地使用权年限,由此带来工业用地流转的现实问题。
目前普遍使用的两种流转机制则各自有难以克服的弊端。一种是政府主导,评估后与原受让方协调,以合理价格进行拆迁补偿,再统一收储并重新挂牌出让,但由于单位土地价格增长,补偿标准难以统一,原受让方难以轻易接受协调方案,即使协调成功,政府需要为实际使用年限中土地增值埋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3]。第二种是市场引导,土地使用权所有者产权不变,以土地、厂房的租赁方式流转,由于工业用地价格优势,如果缺乏明确管控,使得市场流转后吸引大量非工业产业落位,如零售批发、餐饮酒店甚至公寓,尽管短期盈利能力高于低效工业与初创期新兴产业企业,但由此造成的产权所属复杂化为若干年后的更新工作埋下难以调和的隐患。
2.3产城关系失调,二元分离明显
早期工业园发展多在明确的功能分区理念下进行规划,主城区与园区泾渭分明,随着产业技术更新对环境逐渐友好,产业发展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增加,产业工人对生活品质追求不断提升,产与城二元分离的建设模式不再能够胜任时代使命[4]。
21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在房地产政策改革与市场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机遇下,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房地产蓬勃发展,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房地产的市场化与产业园的扩张是同期进行,两种动力机制对于土地有着同样的渴求,在建设用地较少的山地、河谷地区及用地指标紧张的一、二线城市,产城关系越发难以协调。
在此情况下,传统产业园内由市场经济催生缺乏管理的自发建设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与目前国家提倡的有秩序的产城融合概念是不同的,不受控的自发建设带来空间秩序混乱和公共服务的巨大缺口。
2.4管理独立粗放,与上位规划冲突
传统工业园区在政府给予园区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土地支持后,大多以管委会的行政模式主导开发管理,这种模式以其灵活、弹性的管理政策在园区发展初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开发区政府协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委会与上级、平级政府部门工作口径难统一,条块职责划分不清楚,专业化相对不足的弊端逐渐凸显,特别是在产业转型需求愈发迫切,土地用途管控越发严格的新常态改革背景下,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3 转型期传统产业园竞争力提升策略
传统工业园问题根源在于园区规划建设理念对新经济新形势的快速变化缺乏合理的规划应对。传统工业园的转型是众多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片区,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稳定就业和稳固税源的关键区域。
基于当前中国传统产业园的发展评价境,推动新动能产业发展的落位需求,传统工业园的转型应当以“培育新动能,落位新空间,促进产城融合,探索新机制”四方面作为传统产业园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切入点。
3.1培育新动能,升级产业体系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将产业策划纳入到传统工业园规划体系中,建立高能级产业体系,共同指导工业园的招商引资与规划建设。注重产业策划与传统规划体系的衔接,产业策划可先于空间规划开展研究,通过空间规划保障新动能产业空间落位。产业策划应重点从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传统制造业、强化服务业支撑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3.2落位新空间,优化功能布局
依靠新动能的主导作用,优化空间格局,促进新动能产业与原有产业的链式反应,引导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转化,实现新动能产业的触媒聚集作用[5]。
无论是存量优化还是增量建设,应确保成熟的土地供给优先向新动能产业倾斜。对于有望成为独角兽的优质企业和轻资产的创新型企业,可采用代建厂房、带方案出让等方式保证项目迅速落地成型。
3.3配套新设施,促进产城融合
基于主导产业类型,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对于城市型工业主导的园区,可鼓励距离城区距离较近的园区融入主城区的建设中去,通过主城的便利配套满足居住和服务需求,形成高度融合的产业新城。而对于存在污染、安全风险的工业园,则需做到类型企业一律迁入专业园区,谨慎保持专业园区与城区的防护距离,严防天津、江苏等地安全事故再现。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园的产城融合需要在合理的空间尺度下探讨,以时间而非单纯的空间距离划分产城融合单元,一般认为15-30分钟的通勤距离较为适宜,在此基础上配置相应服务设施。
3.4探索新机制,松绑土地政策
放宽现有用地性质,特别是松绑现有工业用地的用途管制,鼓励提升混合用地比例,放宽兼容性指标,保证可以在避免土地性质变更的复杂手续的条件下,企业按新动能需求建设研发孵化、办公管理等功能空间。
对于增量土地,则可缩短土地出让年限,可采用一次性出纳金加年金结合的出让方式,增加后续土地流转灵活性;建立明确的开工期限管理与土地收储机制,防止土地闲置。
对于存量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完善和强化土地、房屋有条件流转的法定条文和政策指引,保证用地流向新动能,流向对转型有利的方向。由于工业用地与商业住宅用地存在着出让价格的巨大差额,完善相关政策有利于避免工业园过度商贸化、地产化,丧失专业性与竞争力。
5 结语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质量、变革、动力的全面变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产业园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旧动能转换以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主要任务,契合中国“新常态”下,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诉求。本文总结了传统工业园区的发展问题,提出其竞争力力激发应当以精细产业策划、产城高度融合、土地政策活化为发力点,从产业、用地、设施、生态四个方面提出详实的规划措施,以期能够顺利完成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园区的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展望,传统产业园的规划工作的探讨不能局限在空间规划与设计体系层面,更应当重视新常态、新动能、新市场的动向与作用,更多地从分析现实基础和落实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对产业体系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水平提升的探索与研究,引导传统规划体系变革。
参考文献:
[1]陈端计.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东莞市为例[J].区域经济评论,2014(05):24-32.
[2]肖翠云.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22(02):7-12.
[3]唐丽丽.杭州近郊工业区转型升级的规划策略[D].浙江大学,2013.
[4]王太白.上海新城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南桥新城为例[D].天津大学,2014.
[5]杨浩,张京祥.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3,29(1):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