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是伴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并为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是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国内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驱动+机制保障+平台支撑+应用服务”的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实施路径,以期为推动并提升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应用服务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几乎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地下空间被广泛应用于地下商业、交通、市政设施、仓储等方面,开发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深层化的趋势。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效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提高了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了城市防御灾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类“城市病”。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包括规划、建设、监测、运营、维护等多方面的信息,亟需提高地下空间一体化的管理能力。为了更好的服务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等工作,提高城市的防灾御灾和应急处置能力,把握地下空间现有的资源及其利用状况,指导、规范和监管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实施路径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杭州等几个大城市针对城市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已经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地下空间一体化探索和建设工作。然而国内很多城市地下空间资料离散地分布在不同单位和部门(如人防办、建委、地调局等是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对地下空间一体化的总体考虑,一体化建设工作进展也不均衡,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往往是在地下空间开发达到一定阶段后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协调管理机制,这就容易导致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的混乱,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1)难以明确地下空间一体化管理的主体和职责;(2)缺乏统一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技术标准和指南,一体化文件传输和兼容困难;(3)地下空间一体化的内容和目标不明确,数据一体化进程缓慢、应用和共享程度低;(4)不利于地下空间监测和运维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分析。
二、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实施路径
(一)政策驱动
在国家层面上,关于地下空间一体化方面的专门法律尚未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中虽都有涉及相关内容,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地方规定层面,仅部分省市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了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创新探索,如2012年底,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市规土局正式将建设项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汇交工作纳入规土管理行政审批流程,为实现地质资料汇交与集成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的专门性法律,来规范和解决一体化建设机制、体制、标准等实际问题,使主管部门做到依法行政。
(二)机制保障
地下空间一体化涉及众多管理部门和单位,部门之间往往信息不共享,容易出现沟通不畅、多头管理,甚至互相推诿等现象。
为解决目前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统一协调机构、协调机制及科学运作模式等问题,必须探索形成一套适合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的机制体系,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构建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及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协调;(2)落实经费保障,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具有工作量大、周期性长、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其建设、运行、服务、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和设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配套专项资金或探索多源投融资模式等支持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3)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对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和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在实践中完善相关机制体系。
(三)平台支撑
①业务管理层: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分析,提供地质、地下管线等基础数据的查询、数据分析、空间分析、可视化等常用的功能。
③应用管理层:通过管理部门应用平台实现对地下空间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发布,为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四)应用服务
(1)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一体化平台可以提供规划设计所需的地质环境、已有地下构筑物信息等,其中包括基岩、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地质、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信息,可根据地下空间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治理成本,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从而指导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2)在保障城市安全方面的应用
信息平台可为轨道交通、高架、地下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提供有力支撑,特别在轨道交通领域,通过综合监测和预警分析,能够对轨道交通立项、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服务。地面塌陷、地震监测等数据为城市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3)在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
在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如深基坑、深埋隧道建设时,可通过非均质地质属性模型、多模型融合实时动态剖切和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技术,实现模型的任意剖切和动态评价,模拟基坑、隧道开挖等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风险预测,指导工程选址。
结束语
地下空间开发及相关领域的应用技术的提高推动着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根据地下空间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管控系统构建目标,政府及有关部门统一协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主体及其责任;建立数据信息管理以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系统的地下空间运行管理制度。总而言之,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业内人士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颖,李蕾.城市地下空间一体化综合利用——以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为例[J].城市住宅,2019(4).
[2]谢志明,陈海伟,刘尔辉,等.轨道交通场站综合体交通一体化规划设计[C]//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
[3]王旭洲,冷举良.地铁枢纽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