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期   作者:白小玲
[导读] 博白县皮肤病防治院 广西玉林博白县 537600
        摘  要: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又称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性、毛囊性丘疹,间有小脓疱,好发于躯干上部、颈、双肩。本文就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临床;皮肤真菌病;痤疮;湿疹

1前 言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临床表现为在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出现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周边可有红晕,极易与寻常性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混淆。本文就近一年来本医院收治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8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2随机资料
        男18例,女10例;年龄16-47岁,平均28.5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个月。4例同时伴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2例伴细菌性毛囊炎,2例伴糖尿病,1例伴白血病,1例伴胃癌。诱发及促使本病加重的原因为油腻、多汗。2例肿瘤患者在化疗2个疗程后出现皮疹;5例服用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2-4周后出现皮疹;4例病前不规则服用抗生素2-4周;2例发病后外涂皮炎平、3例发病后外涂百多邦皮疹加剧。
       
3临床表现
        皮损为粟粒大小毛囊性红丘疹,半球状,有光泽,周围有红晕,间杂有小脓疱,自觉瘙痒。
        (1)好发部位:20例位于前胸、后背,3例皮损为全身性(面部、躯干、四肢),3例位于肩部,2例位于颈部。
        (2)症状:20例有不同程度瘙痒,5例有灼热、刺痛感,3例无自觉症状。
        (3)体征:皮疹为米粒大小的圆顶状毛囊性红色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部分周边有红晕。

4医技检查
        选择典型皮损,用镊子挤出毛囊角栓涂于玻片,加10%氢氧化钾镜检,镜下均可见到圆形或卵圆形厚壁的成堆孢子或香蕉状菌丝。

5发病原因
        糠秕孢子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此菌的过度繁殖、皮脂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非酯化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组织而产生炎症。
6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予必伏(1%联苯卞唑凝胶)外用4-6周,每日1次。9例皮疹广泛者同时口服斯皮仁诺(伊曲康唑),每日200mg,顿服,共15d。在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仍外涂必伏每周1-2次,连续2周,预防复发。其间误诊者停止使用抗生素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化疗患者暂停化疗。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病。
           
7结果判断
治疗后皮疹消退、瘙痒消失、真菌镜检阴性者为治愈。

8结果分析
        本组治愈24例(78. 58%)。停药2周后随访,未见复发,真菌镜检阴性。单纯予必伏外用者中4例治疗结束后皮疹消退≥60% ,瘙痒减轻,真菌镜检阴性。之后继续外用必伏,同时口服氟康唑片,每周1次,每次150m g,连续2周,皮疹逐渐消退,真菌镜检阴性。停药2周随访,未见复发。
       
9误诊情况
        9例误诊病例中,4例误诊为细菌性毛囊炎,2例误诊为痤疮,3例误诊为湿疹。误诊时间21天-8个月。

10临床特点
        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上背部、胸前、双肩、颈部,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亦会发生。皮疹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对称性分布。皮疹为圆顶状毛囊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周边有红晕。可并发花斑癣、面部痤疮,与寻常痤疮、细菌性毛囊炎、毛囊虫性毛囊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易于误诊。
       
11误诊原因
        (1)临床医师对本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基层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思路过于狭窄,仅凭临床症状而给予相应的治疗,未及时行有关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2)由于检验人员的水平所限,皮损活检未能及时发现菌丝、孢子而造成误诊。
       
12减少误诊的对策
        (1)临床医师应充分考虑到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发病率,对皮脂腺丰富部位出现的米粒大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均应及时行有关实验室检查以确诊。
        (2)对按寻常痤疮治疗无效者也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对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造成全身真菌感染,故此时若出现毛囊性红色小丘疹,应充分考虑糠秕孢子茵毛囊炎的可能性”。对于在潮湿环境工作的患者出现此类皮疹,也应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3)实验室人员应提高检验水平,如果KOH镜检阳性率偏低,可采用美蓝染色或糠秕孢子菌染液等特殊染色以提高阳性率。总之,加深对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特点的认识,及时采用相应的检查手段,是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13临床分析
        糠秕孢子菌为条件致病菌,嗜脂性强,免疫功能低下,个体遗传性,高温高湿等内外因均可使其在毛囊内过度繁殖,由菌体脂酶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引发毛囊炎。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皮疹与座疮,细菌性毛囊炎相似,好发于皮肤油腻、多汗的患者,有不同的瘙痒感,易误诊为细菌性毛囊炎,痤疮,湿疹,皮疹表现为毛囊炎的患者有下列情况可考虑此病:
        (1)皮肤油腻、多汗;免疫功能低下,如肿瘤患者化疗后、伴发糖尿病;
        (2)长期口服或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4)按细菌性毛囊炎、痤疮、湿疹治疗,久治不愈。
        必要时应做真菌的镜检或培养。
       
14治疗经验
        (1)由于糠秕孢子菌位于毛囊内,外用药起效慢,需用药4-6周,因此,皮疹广泛或外用药效果不显著者应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物;
        (2)伴发病同时治疗;
        (3)化疗患者暂停化疗;
        (4)误诊者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抗生素;
        (5)皮疹消退后继续外用抗真菌药物,每周1-2次,可有效地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韩国柱,吴绍熙.糠秕孢子菌毛囊炎[J],国外压学皮肤病学分册,2007(3).
        [2]工光超主编.皮肤病及性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56.
        [3]工玲,杨志芳,刘淮.糠秕孢子菌与相关皮肤病.皮肤病与性病,2011, 23.
        [4]林鸿昌,张丽.32例暴发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