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卡星在肺结核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期   作者:陈聪慧
[导读] 对阿米卡星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摘要:目的 对阿米卡星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名肺结核患者,并将上述患者任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异烟肼注射,实验组患者在本次研究用异烟肼加阿米卡星给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灶吸收状况胸腔抽液量以胸膜厚度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93.3%)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73.3%),而不良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对照组患者(83.3%)病灶总吸收率低于实验组患者(93.3%),实验组患者抽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胸膜与对照组相比较厚,因此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 阿米卡星加异烟肼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阿米卡星;病灶吸收;肺结核;应用
        引言
        肺结核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肺结核,肺结核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组织损伤,进而出现咳嗽、胸痛以及咳血等临床症状,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患者死亡。就我国当前情况而言,肺结核发病率较高,如何提高肺结核疾病的治疗成效,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成为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现阶段,肺结核一般采用杀菌和抑菌联合的方式治疗,并且治疗效果较高,然而长时间采用这种方式治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核杆菌的耐药性,逐渐弱化治疗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应用阿米卡星加异烟肼进行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名肺结核患者,并将上述患者任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各30名,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名,女性患者13名;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5名,女性患者15名。
        纳入标准:①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细菌培养,上述患者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肝功能不全并伴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②有过敏史;③合并其他严重病症及哺乳期、妊娠期患者;④未签订知情同意书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在CT引导下,对患者进行胸腔穿刺予以负压抽水,抽水结束后将0.1g异烟肼注入到胸腔内。上述这种治疗方式每周进行一次,不间断治疗4次。
        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在予以常规胸腔穿刺注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阿米卡星药物治疗。剂量为每次0.2g,每天一次,连续用药1个月。在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对其临床疗效及病灶吸收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判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结核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准则对上述患者为期2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全面评价,将治疗效果分为三种,分别为痊愈、好转和无效。其中痊愈就是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根据影像学检测结果显示病肺部阴影消失且无活动性,间隔两周进行一次痰培养,综合三次痰培养结果显示结核杆菌呈阴性。好转: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影像学检测显示肺部阴影缩小,加之三次痰培养均显示阴性。无效:经过临床治疗,患者症状并没有明显盖上,甚至加重病情。
        依据X线结果对患者病灶吸收状况进行全面评价:明显吸收,经过临床治疗后病灶吸收面积大于50%;吸收:经临床治疗后病灶吸收面积在30%-50%之间;无变化:治疗后患者病灶吸收面积小于30%。
        除此之外,在经过为期1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抽液量以及胸膜厚度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表1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痊愈人数比例为33.3%,好转人数比例40%,无效人数比例26.7%,总有效率为73.3%;而实验组患者治愈人数比例为66.7%,好转人数比例为26.6%,无效人数比例为6.7%,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有明显差距,具备统计学差异。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出现肝功能损伤人数占比6.7%,出现胃肠道症状人数占比10%,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人数占比6.7%,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实验组中仅出现1例肝功能损伤,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两组患者有着明显差距,具备统计学差异。
        2.3两组患者病灶吸收状况
        表3 两组患者病灶吸收状况分析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病灶明显吸收人数占比50%,吸收人数占比33.3%无变化人数占比16.7%,总体病灶吸收率为83.3%;实验组患者病灶明显吸收人数占比73.3%,吸收人数占比20%,无变化人数占比6.7%,总体病灶吸收率为93.3%,两组患者病灶吸收状况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具备统计学差异。
        表4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后引流量及胸膜厚度状况对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抽液量在139.86±29.76ml之间,实验组患者抽液量在184.26±55.45ml之间,有着明显差异,通过胸部CT复查发现对照组患者胸膜厚度为 0.22±0.04,实验组患者胸膜厚度为0.32±0.06,胸膜增厚,明显优于对照组,具备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该种疾病主要是因为肺部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同时对很对脏器产生影响,一般患者在感染病菌后并不一定发病,一旦细胞介导变态反应增高,或者人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低下才会引发肺结核疾病,及时予以相应的临床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经临床治疗后痊愈,倘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就会加重病情,治疗难度增加。结核杆菌是一种致病力的需氧菌,人体状况不同,肺结核病情也就不同,有些患者发病较急,而有些患者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为盗汗、纳差、浑身乏力、持续低热、日渐消瘦、咳嗽咳血、呼吸困难等等。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病灶吸收状况优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患者的抽液量高于对照组,相比之下胸膜厚度较厚,具备统计学差异。
        总而言之,将阿米卡星加异烟肼药物应用于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疗效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罗秋凤.不同疗程阿米卡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比较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09):62-63.
        [2]康立文,常东岳.超长疗程阿米卡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9,25(29):157-158.
        [3]戴景涛,卓玛,韵霞.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入阿米卡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短期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9,49(0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