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临床生化指标检验运用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对提高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的意义。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并以同期6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实验组,比较两组的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结果:(1)实验组白球比(A/G)、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白细胞(WB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实验组胆碱酯酶(CHE)、TBIL、谷草转氨酶(AST)、ALT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病毒性肝病患者实施生化指标检验,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较高,可辅助临床诊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生化指标;病毒性肝病;诊断;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意义
病毒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具有传染性,表现为恶心乏力、肝区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病程发展缓慢,但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是肝癌,极易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临床检验结果显示[1],病毒性肝病患者往往伴有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的改变,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辅助临床诊疗。本文就临床生化指标检验运用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对提高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的意义展开了研究,内容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并以同期60例病毒性肝病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8.9±8.4)岁;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49.9±6.2)岁,慢性丙型性肝炎22例、慢性乙型性肝炎34例、其他4例。纳入标准:①实验组入选者确诊为病毒性肝病;②均在了解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者;②认知功能异常者;③高血压者。组间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对照研究。
1.2方法
采集全部入选者的空腹静脉血(5ml),进行分离操作后,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指标检测。
1.3观察指标
(1)生化指标:评价A/G、TBIL、ALB、ALT;(2)血常规指标:评价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WBC;(3)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评价CHE、TBIL、AST、ALT的阳性检出率[2]。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汇总、处理观察数据,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以(x±s)表示,行t检验,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以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有对比意义。
2 结果
2.1分析生化指标
实验组A/G、ALB水平低于对照组,且TBIL、A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生化指标对比(x±s)
组别 A/G TBIL(μmol/L) ALB(g/L) ALT(U/L)
对照组(n=60) 1.73±0.42 14.77±8.41 46.86±2.47 28.66±17.53
实验组(n=60) 1.23±0.35 24.96±15.88 38.75±5.67 95.46±36.95
T 7.0841 4.3925 10.1574 12.6519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分析血常规指标
实验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WB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
表2血常规指标对比(x±s)
组别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109/L) WBC(×109/L)
对照组(n=60) 62.88±8.73 29.75±5.58 176.46±42.96 6.88±1.56
实验组(n=60) 54.36±12.46 37.22±11.68 112.68±75.79 5.12±1.94
T 4.3378 4.4701 5.6709 5.4763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分析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
实验组CHE、TBIL、AST、ALT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3)。
表3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对比(n/%)
组别 CHE(%) TBIL(%) AST(%) ALT(%)
对照组(n=60) 5(8.33) 13(21.67) 11(18.33) 7(11.67)
实验组(n=60) 55(91.67) 56(93.33) 53(88.33) 51(85.00)
X2 83.3333 63.0520 59.0625 64.6051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 讨论
病毒性肝病主要由肝炎病毒所致,病情迁延后,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临床在对病毒性肝病进行生化检测时,指标发生变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3]:其一,肝细胞受损后,血清中渗透入细胞内物质,导致该类物质浓度提升,例如AST、ALT;其二,因肝脏组织受损,可降低某些物质在患者肝脏中合成能力,同时降低血清中浓度,例如CHE、ALB;其三,经肝脏代谢类物质可因肝脏受损而代谢受阻,浓度升高,例如TBIL。因此,可依据肝脏不同病变阶段代谢物质类型,将部分敏感物质当做相应的检查指标。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WBC、A/G、ALB低于实验组,主要是因为肝细胞受损,降低肝功能合成能力,致使物质合成量降低;而CHE降低虽难以警觉,但是对于肝病患者而言,CHE降低表明存在肝功能减退、肝实质细胞受损[4];另外,实验组TBIL、AL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主要是肝细胞中物质发生渗漏,且TBIL增加还因为肝脏系统受损而存在代谢受阻;此外,CHE、ALT、AST均为肝细胞合成生物酶,能够反映肝脏储备与合成能力、肝实质细胞病变。
综上所述,由于病毒性肝病患者生化指标异于健康人群,加之肝功能指标阳性检出率较高,所以可借助生化指标检验,辅助临床疾病诊疗。
参考文献:
[1]楚德政.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临床检验生化指标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5):120-121.
[2]甘峰,刘典浪.临床检验生化指标在病毒性肝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7):133-135.
[3]殷荣华.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生化检验指标的应用及特点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48-49.
[4]安良敏,刘崧,余素琼.生化检验指标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