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探讨

发表时间:2020/5/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4期   作者:张爱爱
[导读]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摘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普及面越来越广,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学校心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心理课堂、个案辅导、心理常识以及心理研究等四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模式,具体阐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方式,望能为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思维的成长变化和社会阅历的不断扩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上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不少人会出现学习、情绪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困扰或障碍,也正因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现如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普及面越来越广,这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但现实是,在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并没有全面深度融合,传统的方式依然占据主要地位,这大大限制了心理教师开展心育活动的舞台。为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完善其工作机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望能够给同行提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丰富心理课堂
        心理教学与其他文化科目不同,相比呈现心理知识和理论,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内心体验,恰当地处理和运用信息技术是提高心理课质量手段之一。
        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素材能够丰富心理课堂形式,优化教学设计。视频素材与传统的文字素材相比,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优势,更易激发学生立体的、真实的感受,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认识自我”那一课中,我们可以用小视频《种子的旅行》进行导入,让学生看完后再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考,就能够使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意识到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把相对抽象的课题变得形象化,可谓事半功倍;在谈论“感恩父母”的主题时,把“男孩与苹果树”的故事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他们会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是无条件的,同时反思自己与父母的交流方式,更加理解父母;在“学会赞美”的心理课上,给学生播放短片《盖章》片段,让学生感受赞美和微笑的积极力量,然后再通过心理剧的形式让学生模仿主人公赞美他人的方式,并进行点评,能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心理课程还可以专门用视频赏析的方式进行,比如我们可以选取《心理访谈》中切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进行讨论,有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频的使用在心理课上也很频繁,尤其是在渲染气氛上,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是心理教师上课的得力助手。在进行课前暖心游戏时,可以使用轻松活泼、节奏明快的音乐,而在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或者冥想时,安静舒缓的轻音乐能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有时我们还可以直接用一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歌曲作为引入,效果也不错。
        无论是视频还是音频,大多数时候都需要通过PPT进行呈现。PPT演示文稿是应用非常普遍的一种信息技术,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可谓人尽皆知,尤其是对于心理课堂而言,其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心理课的教材尚未统一,很多学校都处于“无教材上课”的状态,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无法使用PPT展示文字、图片等信息,学生的注意力将难以集中,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总之,心理课因信息技术更加精彩!
        二、信息技术助力个案辅导
        除心理课外,个案辅导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起普及和预防作用,而个案辅导主要针对有需求的少数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或障碍,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发现学生是否有需求呢?一部分学生面临烦恼自己会主动寻求帮助,那么解决问题的效率自然更高,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求助意识,由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特点,教师可能很难发现并及时疏导,会错过最佳辅导时机,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针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并建立心理档案是一种有效措施。例如,2018年广州市教育系统就要求为每名在校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发现的特殊个案及时和转介治疗。当然,传统的纸质问卷或量表是一种可选择的测评形式,但是往往会导致心理教师工作量太大,效率太低,无法在大范围普及使用,也不便查阅和保存结果。目前,市场上心理管理测评软件种类繁多,只要学校使用,一般都能满足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学生心理状态全面评估、快速筛查和及时干预的需求,有些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测评,非常方便。在测评系统中,有些是专门针对中学生生涯规划的。
        三、 信息技术普及心理常识
        在中小学,心理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求助,更重要的是普及心理常识,提升其自助能力。这可以通过校园宣传展板和心理报纸等途径,但在如今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选择更加丰富。
        首先,学校网站是普及心理常识的好平台,是学校心育活动的重要补充。在评选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时,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和模块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学校如果能够建设专门的心育知识宣传平台并及时更新信息,学生和家长的关注程度也会相应提高。除网站外,不少学校还有心育微信公众号,也能起到类似的积极作用。
        四、 信息技术赋能心理研究
        教研和科研也是中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
        在心理教研方面,信息技术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无可取代的。目前教育界虽然愈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实际上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队伍非常缺乏。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太少,遇到教学中的困惑常常会感觉孤立无援。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是信息技术架起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心理教师的沟通桥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全国心理老师俱乐部”、“全国心理老师大本营”等QQ群平台去结实同行,并就一些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心理教师之家”等网站分享、下载课件,共同备课。
        五、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心理教师应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素养,善于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同时也不断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浅析信息技术教学和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机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3):160-161.
[2]丁闽江.“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01):57-61.
[3]金莹.浅谈利用现代科技对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154.
[4]屈丹.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在生涯个案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2):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