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24期   作者:胡肖璇
[导读] 伴随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摘要:伴随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步完善,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也带动了生活质量的提升。但从实际来说,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且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致使网络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常常会遭到病毒或黑客的恶意攻击,严重阻碍网络运行的安全,也给用户埋下较大的风险隐患。期望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便利日常生活,本文就针对于计算机网络实际运行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网络病毒所带来的危害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型病毒;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分析
        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脚步的逐步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完善,有效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朝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进军,也反应出高科技技术对日常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突破传统工作方式的束缚,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为工作、交流提供了全新的交互方式,但从技术自身来说,计算机网络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说:病毒和黑客攻击,会对网络系统造成恶意破坏,致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出现信息盗窃等问题。因此要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运行过程中病毒所带来的根本影响,确保网络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1网络型病毒简述
        1.1网络型病毒的概念
        网络病毒,通常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扩散,同时会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产生破坏的病毒。主要有以下几大特性:破坏性、网络扩散性。
        1.2网络型病毒的类型
        常见的网络病毒种类繁多,可以按照差异化的分类方式进行划定,但从整体来说,基本上均属于以下三大类别:蠕虫病毒、木马病毒以及恶意代码。根据网络病毒的特性进行类别划分,需要充分挖掘技术底层架构,掌握病毒实际的运行方式,由此才能够对应研发出高效的网络病毒防御体系。其中蠕虫病毒指的是可以完成自我复制并单独运行,且可以在计算机设备同副本之间交互的病毒。对于蠕虫病毒来说,有些研究人员也会将两者分割开来。最具代表性的两大蠕虫病毒分别是Nimda和震荡波蠕虫病毒。前者属于全新的技术类别,充分融合蠕虫和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一般会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平台进行扩散,在IE浏览器内部会自行运行系统漏洞,并借用IIS对漏洞进行遍历,或者根据原有蠕虫病毒的历史记录来散播。对攻击对象进行针对性入侵,也就是针对于WinX类型的操作系统。对于木马病毒来说,大多数具有选择性,首先把木马病毒的源代码通过各种渠道移植到目标系统中,其次借助木马程序端口来操控代码,完成对目标对象个人信息和重要文件的盗取。大多数用户并不会将木马和病毒混为一谈,主要是因为木马自身不存在扩散性。恶意代码通常是以网页平台为基础,由此来向外扩散。能够对系统注册表内容进行篡改,一旦用户浏览恶意网页后就能够自动操作注册表信息。可以对系统浏览器页面和信息进行恶意操作,甚至会将系统磁盘进行删除,导致用户信息丢失。更有甚者还会将用户磁盘文件共享,便于黑客浏览和木马感染。
        1.3网络型病毒的传播模式
        从网络病毒的基本扩散途径来说,基本上是通过电子邮件和主动扫描等方式。其中电子邮件是病毒扩散的主要渠道,将病毒程序附加到邮件文本之中或者将含有病毒控件的html代码作为正文传送到用户手中。在完成病毒扩散时,常常会从硬盘中查询用户邮件地址,并自动将病毒下发到对应地址。而通过附件方式进行扩散,隐蔽程度较高,并不会自主发送邮件,而是修改邮件配置依附在信纸之中,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很难发掘,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扩散时,经常会通过文本内容来诱导用户执行病毒程序,或借用系统漏洞来操控设备。主动扫描的病毒,不仅仅会借用社交工具和系统漏洞完成扩散,还会根据程序服务设备和目标系统的底层文件获取控制权。

这类病毒常常会自动搜索局域网中较弱的指令,或借用ARP修改网关数据,由此让病毒传播到用户系统之中,并扩散到各个可写文件内,由此便能够进一步向外扩散。
        2如何有效的防范网络型病毒
        2.1提高网络工作站的防护技术水平
        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稳定工作,就必须要建立起可靠的网络病毒防御体系,某些破坏威力较大的病毒,例如:蠕虫和熊猫烧香均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扩散,严重威胁网络体系和全国网络用户的安全,甚至会造成网络系统的大规模瘫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网络防护等级,才能够更好的抵御病毒入侵,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1)在系统服务器端装设反病毒程序,并按时测定系统的病毒风险,对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能够有效控制病毒扩散,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病毒入侵后才能够测出。
         2)预防网络病毒卡的使用,借用病毒防御卡来防止病毒扩散,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病毒也在不断进化,所以要及时优化防御卡性能,发挥出应有作用。
         3)在网络端口位置装设防毒芯片,由此可以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抵御病毒的恶意攻击,并对入侵病毒进行对应处理。
        2.2制定预防文件型网络型病毒的措施和方案
        文件病毒主要是指隐藏在系统文件中的病毒程序,会在执行这些文件时调用病毒程序,威胁系统安全。针对这一类型的病毒应当启动文件病毒检索功能,更好的检测出文件隐藏风险。
        2.3制定预防引导型网络型病毒的措施和方案
        装设引导病毒防御程序主要是为了避免引导病毒的攻击,这类型病毒会借助软盘设备入侵系统。一旦设备重新启动,就有可能导致病毒控制系统内存,严重影响运行速度。
        2.4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
        计算机网络病毒普遍存在,常见的解决方案均是对主要病毒进行控制,因此会导致用户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加大,尤其是特殊病毒的扩散。所以要根据病毒具体的特性进行针对研究,搭建起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说应当对系统文件设置独立的运行监测机制,或对文件增添扩展名,并对机要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从源头上把控病毒入侵。
        3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其特殊性,再加上系统技术管理中的漏洞,导致很多网络型病毒等会直接侵袭计算机网络系统,影响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给网络系统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需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病毒等因素进行加以研究,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世杰.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及管理措施[J]. 神州, 2018(34):255-255.
[2] 谭明彬.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9(9).
[3] 吴超. 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维护与网络安全漏洞处理策略[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9(9).

作者简介:胡肖璇(1993-05-07),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基金项目: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企业行为模式的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