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路某大桥坍塌区地质勘察及处理措施 聂云峰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3期   作者:聂云峰
[导读] 通过对某公路某大桥左岸和右岸分布的两处坍塌区进行地质勘察,并针对勘测结果对坍塌区提出一定的治理建议。

 坍塌区概况
        在某大桥左岸和右岸分别分布有两处塌岸区,左岸为塌岸区,右岸为塌岸区。根据塌岸区地形地貌以及蓄水后产生变形的严重情况,塌岸区存在有两处塌岸强变形滑坡段,有四处规模较大强变形滑坡段存在于坍塌区,在库区蓄水之后,滑坡段稳定性变差,产生一定的滑动变形。塌岸区和强变形滑坡段位置分布见下图1-1

        图1-1  塌岸区分布平面图
        2 勘察工作
        2.1 勘察依据
        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勘察依据为任务委托书及合同。
        2.2 勘察目的和任务
        1、采用1:1000地形图调绘塌岸区范围,至塌岸区周界外100m,并进行常规工程水文地质调查。
        2、查明塌岸区的分布范围、物质组成及结构、斜坡变形及特征、地下水水位和性质及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3、评价塌岸区滑坡的稳定性与危害性,分析其变形破环机制。
        4、测试项目:基岩取岩样做常规试验等。
        5、采用直流对称四极电测深法,推断勘察区范围内第四系厚度、断裂构造位置等,为施工图设计及下一步地质勘察工作提供依据。
        2.3 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7个,在加道路勘察设计阶段的6个钻孔,共13个钻孔,共形成7条剖面,剖面分布位置分别为1#滑坡、2#滑坡、3#滑坡和某大桥两岸岸坡;物探剖面线5条,分别为新隧道洞身段4条剖面、隧道轴线1条剖面,完成工作量见表2.3-1。同时,也对该大桥进行了地面水文工程地面物探、地质测绘、钻探和取样试验。完成工作量见表2.3-2:
        表2.3-1     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表2.3-2  钻探工程量统计表
 
2.4 勘测方法
        1、水文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1:1000,采用追索法和穿越法,重点查明塌岸区及外围岩土层性质、时代、产状和地质构造,调查塌岸区的分布范围、性质、规模、所处地质背景条件和变形破坏程度。
        2、钻探:开孔直径130mm、终孔直径91mm,覆盖层采用干钻或植物胶护壁、套管跟管钻进;采用单动双管回转取心钻进基岩,回次进尺控制在0.5~1.0m,在采取率有保证时放宽到1.40m,岩心采取率一般80%以上。
        3、地面物探:采用高密度电剖面和电测深,主要查明塌岸区基岩面起伏状况和基岩风化程度,为塌岸区评价提供依据。
        4、取样试验:基岩中采取岩土样进行室内试验,以评价其物理力学性质。
        5、工程测量:用全站仪施测1:1000塌岸区边界分布范围和工程地质剖面图。
        3 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3.1 地形地貌
        场址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长江流域岷江水系上游隆起区。山势巍峨,沟谷深切,地势西北高,南东低,海拔高程一般2500~5000m,相对高差1000~2000m,属深切的高山地貌。场址处流向由北东向南西,河床宽度15~20m,漫滩不发育,一般宽度仅数米。流量随季节变化大,属山区河流。
        3.2 气候条件
        黑水河流域处于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地带,属川西高原气候区。
        3.3地层岩性
        根据钻孔资料,该区的地层岩性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Q4col+dl):集中分布在河谷两岸谷坡地带,根据岩性组成分为含碎石块石土和碎石土;
        (2)第四系属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小黑水河河床及漫滩和阶地,根据岩性组成分为碎石土、含漂石卵石土;
        (3)三叠系上统侏倭组变质岩(T3zh):岩性为变质砂岩夹千枚岩,桥位区附近基岩未出露,钻探亦未揭露该层,据区域地质资料,其厚度为682~1519m。基岩面埋深50~60m,岩层产状90°∠11°。
        3.4地质构造
        工程区大地构造部位隶属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Ⅰ)中的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Ⅱ-9)。作为大地构造单元边界深大断裂,西侧为鲜水河断裂带,北侧为岷山—雪山—虎牙断裂带,南东侧为龙门山断裂带。它们在长期地史发展中,控制着沉积构造的分布和地壳差异性升降,制约着大地构造的演化,并表现出强烈的后继性和再生性,往往也是强震发生的所在。
        3.5水文地质
        黑水河为区内重要地表水系,为常年性河流,水流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工程区。塌岸区岸坡地表水系非常深入,使得地势险峻,从而地表径流条件良好,这也决定了塌岸区岩体内的地下水具有不甚丰富、坡降大、埋藏深的基本特征。岸坡堆积层由含块石碎石土组成,结构松散,有利于大气降水下渗并顺基底低凹处快速排泄,因此富水性总体较差,坡体上的钻孔中未显示其有地下水位。
        3.6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工程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崩坡积层、冲洪积层和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滑坡强变形区为深厚崩坡积堆积体,结构松散~稍密,岸坡稳定性一般。水电站在蓄水以前,斜坡体很稳定,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变形。水库在蓄水以后,水位上升,库水的水浪使得水淹没了边坡坡脚段松散的地方,库水使得坡脚土体饱和,降低了内聚力和内摩擦角,斜坡开始失稳并发生变形,滑坡现象由此产生。
        4坍塌岸区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4.1 岸坡结构特征
        据物探资料以及钻孔(ZK1~ZK6)资料揭示,该段斜坡体覆盖层厚度约约30~50m,为崩坡积堆积层。堆积体表层为碎石土,大颗粒含量较少,结构松散~稍密,无胶结;其下为含块石碎石土,少量孤石块径达1m以上,块石之间空隙较大,无胶结。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岩性为中风化至弱风化浅灰~深灰色变质细粒钙质石英砂岩,间夹薄层状千枚岩,岩层较完整,岩心多呈短柱状夹扁柱状,岩层倾角中倾,走向与路线夹角较小,岩层产状90°∠11°,为横向斜坡。
        4.2 滑坡变形体特征分析
        1 1#滑坡
        1#滑坡位于某大桥上游侧约100m,小黑水河河谷左岸,顺河长约600m,横河宽约400m,分布高程为2100~2330m,覆盖层厚度30~50m,滑坡体体积约1110~1200万m3。滑坡体为崩坡积碎石土组成,碎石成分为砂岩、千枚岩。1#滑坡范围大,且前缘受水库蓄水影响将持续发生垮塌,进而引起上部岸坡发生牵引式滑动,滑坡整体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滑动变形。
        2 2#滑坡
        2#滑坡位于某大桥下游侧约250m,小黑水河河谷左岸,路线里程桩号为K11+410~K11+730,该滑坡顺河长约300m,横河宽约350m,平均厚度约30~40m,滑坡前缘至河谷,后缘高程至2280m,滑坡体方量约350~370万方。2#滑坡范围大,且前缘受水库蓄水影响将继续恶化,整体可能发生大规模滑动变形。
        4.3 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
        据调查,这几处滑坡平面形态清晰,坡体上出现多处变形,后缘及中部地表可见多条拉裂缝。宏观判断,该滑坡强变形区处于蠕滑变形阶段。而滑坡弱变形区地表少见拉裂缝,目前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以下主要针对改建公路有重大影响的1#滑坡和2#滑坡进行定量分析评价。
        1.计算模型
        主要选用沿滑坡纵向实测断面为控制剖面进行计算。基本假定如下:
        ①沿横断面方向取1m宽的土条作为计算的基本断面,不计两侧摩阻力;
        ②滑坡体每一分条假定为整体滑动;
        ③滑坡体推力的作用方向平行于滑动面;
        ④推力的应力分布为矩形。
        
        图4.3-1 工程地质剖面图1-1’
        
        图4.3-2 工程地质剖面图2-2’
        2、计算方法
        本次采用水科院陈祖煜院士开发的STAB2009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方法采用毕肖普法。
        3、计算工况
        水电站蓄水位对覆盖层岸坡整体稳定性有巨大的影响,某水电站的正常蓄水位为2133m,因此按水位蓄至该高度时不同工况对覆盖层岸坡进行稳定性的分析,同时考虑岸坡在电站运营期间稳定性的变化,尤其当水位下降时。因此根据以上分析确定以下五种工况:
        天然工况
        暴雨工况
        地震工况
        正常运营工况
        骤降工况
        4、计算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4.3-1     稳定性分析计算表
 
4.4 小结
        1、塌岸区范围较大,覆盖层深度较厚,塌岸区在蓄水之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电站运营期间,塌岸区部分坡体发生了滑动变形,在此塌岸区范围内分布有两个强变形滑坡段。
        2、经过分析,1#和2#滑坡在正常蓄水位天然状态时坡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自重+地震工况时也处于稳定和基本稳定的状态、在电站正常运营期间处于欠稳定的状态,但当水位以1.2m/d的速度骤降时,滑坡体处于失稳状态。
        5 某大桥岸坡稳定性分析
        5.1 某大桥右岸岸坡稳定性分析
        右岸岸坡地形坡度约28°,4#桥台后侧山体及4#桥台处斜坡体即桥位区右岸岸坡为深厚崩坡积堆积体,堆积物质较为松散,以粉土夹碎石为主,骨架结构含量即碎石含量较少,土体内聚力、内摩擦角相对较低。
        通过上述方法对岸坡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5.1-1     稳定性分析计算成果表
 
5.2 某大桥左岸岸坡稳定性分析
        左岸山体地形坡度约32°,0#桥台后侧山体及0#桥台处斜坡体即桥位区左岸岸坡为深厚崩坡积堆积体,堆积物质较为密实。现通过上述计算方法来分析在四种工况下该岸坡的稳定性
        计算结果见表表5.2-1
        表5.2-1     稳定性分析计算成果表
 
        6 结论与建议
        1、塌岸区和塌岸区范围较大,覆盖层深度较厚,塌岸区在蓄水之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电站运营期间,在库水的影响下,滑动变形发生在塌岸区的部分坡体。
        2、分析显示,正常蓄水时,坡体在自然状态下是保持其稳定状态的,且在以下情况:自重与暴雨结合、自重与地震结合时,也可以保持稳定。而当电站运作时,坡体稳定改变,呈现欠稳定性状态。当水位以1.2m/d的速度骤降时,滑坡体失稳。
        3、在自然状态下、暴雨时、地震时,某大桥岸坡是在稳定状态下。电站正常运作时,两岸斜坡稳定性消失,出现欠稳定状态,且水位骤降时,岸坡失稳从而遭到破坏。
        4、某大桥两岸岸坡塌岸区范围较大,滑坡数量纵多,规模巨大,且滑体厚度较大,彻底整治施工难度大,工程费用高,该段公路建议采用隧道方案绕避,从而达到永久治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明举. 公路隧道坍塌区地质勘察及处理措施[C].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6:624-626.
        [2]夏海明.某公路坍塌事故分析[J].岩土工程界,2004(10):27-28+35.
        [3]游选成. 库区桥梁蓄水前后地质条件变化对桥梁的影响及处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