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引发的思考——以东莞黄江人民公园改造工程为研究案例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杨敏莹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口日益增多的城市提供更多休憩、运动和娱乐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建设新的公园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资源。
        中誉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清远  511515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口日益增多的城市提供更多休憩、运动和娱乐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建设新的公园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园资源。如何改造现有城市公园,推动公园自身“有机更新”,使之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文化等价值,是现代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公园有机更新 城市文化 改造设计
        改造项目与新建项目不同,前者需要考虑很多现场已有的复杂的制约条件,所以城市公园的改造也面临相同的问题。“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院士在北京菊儿胡同改造的过程中提出的,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同样也适用。通过东莞黄江人民公园改造设计工程,我们来探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的策略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方法。
        一、城市公园改造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它对所在城市和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公园改造是对整个城市的公园系统进行结构性的改进和完善,设计方案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保护性原则
        保护、尊重场地的原貌和历史,在公园改造中保留场地的完整形态和记忆,因此,对城市公园有价值的原有景观的保护应该是公园改造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所有改造内容都必须以“保护”为核心,避免大拆大建,维护好公园整体生态系统,保障生态效益。
        1.2经济节能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是一个持续而又投资颇大的工程,需要慎重考虑其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原有可利用的资源,譬如原有建筑景观、生长良好的植被;另一方面需要改造园内陈旧的设施,减少能源的消耗,并注重结合当前科学技术,采用新型节能的材料和技术,如方案中考虑海绵城市技术设计,有利于公园内雨水收集,并用于园内灌溉;照明设施采用太阳能发电,降低能源的消耗采等,打造一个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公园,保证其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能达到最大化。
        1.3文脉延续原则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历史变迁的载体,改造设计中应努力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掘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应用于改造的方案中,增加公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城市文脉得以体现和延续,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城市公园设计的现代性有机结合,呈现出城市公园的新面貌。
        1.4生态原则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中,我们容易掉入的误区是对公园过去的全盘否定,毕竟推倒重建比修修补补简单的多,但是如此粗暴的设计手法是对公园生态的严重破坏。公园的建立与发展多年,自身早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态系统,改造设计中应遵循生态学的原理,保持原有自然形态良好的区域,并对合适的位置加以改造,注重整体的环境效应和公园自身新陈代谢的规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合植物群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环境。
        1.5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师马西莫·罗依在他的设计中提出“以人为中心”,并在波捷特公司应用了一条基本原则:“空间”既不能设定管理行为的规范,又不能设定管理设施的规范;相反,确定建筑物的设计要依据的原则应当是用户的舒适与实际必要性。建筑空间的设计要做到这一要求,同样的在公园改造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年龄结构、行为习惯和空间感受,做到“设计为人而做”,提升公园的参与性,解决公园存在的具体问题,使整体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增强公园的活力。
        二、城市公园改造目标
        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通过对资料的查阅、相关案例的研究、对场地的调研,以及对所得的资讯与数据进行整理归纳,为的都是更好的去解决公园现状的问题,以达到公园改造的三大目标:(1)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2)解决存在的生态问题;(3)以最经济合理的改造手段优化城市公园活动空间。
        三、东莞黄江人民公园改造概况和改造内容
        3.1公园概况与改造的重点难点
        概况:公园于2003年建园,建设初衷是建设集游览、娱乐、健身、休憩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园区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和地貌现状,以东南亚风情园林景观为理念,运用现代造园手法,打造具有强烈亚热带自然风光特色的游憩空间。
        重点难点:园区缺少维护,大部分设施损坏和老化,园路引导性差;储备停车位不足;公园土壤板结,排水不良等。公园周边交通不便,容易引发交通堵塞;周边居住人口日益增长,城市发展给公园带来巨大的使用压力。改造的公园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各种使用人群的需求,通过公园有机改造带来新的活力,打造黄江文化特色示范性公园。
        3.2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方案结合工业材质,提取“红丝带”元素,通过景观手段建构公园开放空间;依托公园现有环路骨架,拓展成为多元体验的景观带;以现状绿化、水体为背景,增加不同的植物和其他景观元素,丰富园内景观,打造城市生活的亲水主题活动体验园、形象鲜明的儿童及体育运动体验园,以及环境优美的植物生态科普展示的观赏园,将公园打造成为具有高识别度的城市文化地标。
       
        3.3改造设计主要内容:
        (1)道路交通系统调整
        园区现有主环路贯穿各个节点,通达度高,但支路系统不完善,园路的饰面陈旧破损。因此保留原有主环路的基础上,增加联结各分区的二级和三级园路,适当更换铺装饰面,并沿路布置排水沟;结合地形,重新布置适合行走的汀步,完善公园的整体道路系统。
        (2)水系系统调整
        公园内水环境较好,但未能通过生态驳岸、水生植物等形成自净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公园调蓄湖的排洪作用。改造方案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驳岸位置种植多种水生植物,软化原有硬质驳岸的观感,也更好的打造生态驳岸。
        (3)建筑的保护和改造
        公园塔楼是俯瞰公园全貌的制高点,也是景观轴上的重要节点,保留塔楼的主体结构,对其内外进行翻新改造;部分廊亭是公园文化的宣传基地,而且形态符合当前的美学要求,也对其翻新改造,不盲目的大拆大改。
        (4)植物景观的改造
        改造方案中保留现有良好的绿化基底,适当抽疏,整理出可以活动的草坪空间;将生长不佳及不合适的树种替换,根据分区增加不同的主题树种,打造生态而又具有丰富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种植耐阴地被植物,主要景观位置设计花带,使公园整体景观活泼灵动。
        (5)增加主题景观
        公园建立多年,但一直缺乏具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当地文化的主题景观,改造设计方案结合当地工业文化,提炼的“红丝带”元素,新建活动舞台、运动场馆、休闲廊架等,并结合现有的法制主题,保护和延续公园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打造新型的现代景观。
        (6)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现有公共厕所布置位置不合理,建筑外观陈旧,室内格局也不合理,既不美观,也不够整洁卫生,需要对其重新布局,新建现代环保低碳的集功能性与美观性为一体的建筑。
        公园内停车位数量不满足客流实用,应适当增加停车位,缓解紧张的停车需求。
        四、总结
        通过黄江人民公园改造工程项目的分析和研究,结合在改造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状况,本人认为公园改造设计应着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应重视实地调研工作,分析和总结公园现状的问题和需要改造的最主要的矛盾。前面提到的公园改造设计过程中容易掉入的误区就是“大拆大改”,忽略场地现状与可利用资源。譬如黄江公园土壤裸露情况严重,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树木太浓密,造成林下空间过于荫蔽,地被没有足够的阳光,无法良好生长,需要对现状树进行砍伐。但是多次勘察现场后发现,同一种地被在更荫蔽的地方也能生长良好,推测造成此现状的应该是其他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土壤没有定时的松土和施肥,已经出现板结,同时公园的排水系统不够完善,也造成土壤的冲刷,当然这也涉及到公园建立后,后期管养跟不上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师提出相关的管理建议措施。总之,公园改造设计之初,一定要重视对现场的调研工作,才能更好的发现当中的主要矛盾,对解决公园的主要问题和对公园风格定位有决定性作用。
        第二,城市公园改造设计应明确公园定位,确定公园改造总体思路。黄江公园改造设计中,建设方多次提到,公园内要考虑如何做到“一棵树,一块石”就能体现公园特色的设计。那么改造设计方案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各公园的不同自然资源、人文条件,以及地区相关政策,建设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城市公园,打造区域的现代名片。
        第三,城市公园的改造应考虑如何延续和发展城市公园文脉性。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见证着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新的城市文化不断产生,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历史元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炼出公园文化内涵的精髓,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城市公园设计的现代性有机结合,创造出城市公园的新面貌。
        最后,城市公园改造应很好的解决公园的现状有机组成部分的保留和改造问题。包括对公园内原有的交通系统、建筑景观、水系、植被、原有地形、基础设施等等,尤其是公园内原有的植被结构。《园冶》中写到:“新筑易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萦花”;“多年树木,碍筑槽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祈数梗不妨封顶”。可见,公园中树木是难得的造园资源,应尽可能的保留利用。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公园改造后的整体效果和生态效益的发挥,这也是每个设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贾超.“有机更新”理论在城市公园改造中的应用与探索.福建农林大学.2012.04
        [2]林凌.城市改造设计研究——以常州市为例.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09
        [3]计成(明).园冶.重庆出版社.2017.05
        [4][英]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丹麦] 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