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马小曼
[导读] 立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方面做一些探索与实践
        摘要:立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方面做一些探索与实践。主要尝试古诗词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尤其是“诵读”活动多样化。探索试着把课堂学习逐渐还给学生的诗词教学模式。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形式;诵读活动;课堂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其中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文本。在这个要求指导下,九年制义务教育七至九年级统编的新教材中,每册安排2次课外古诗词诵读,每次4首,其中所选诗词除课程标准推荐的诵读篇目外,另增加若干经典篇章,要求学生能够熟读背诵,培养对传统文化及汉语美感的体认,加强文化积累。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更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这些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因此,从国家基础教育层面上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奠定了古诗词这一文学样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近年全省初中毕业考试中,都有古诗词的背诵默写和古诗词鉴赏试题,这表明这一板块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不能轻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活动。
     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多少年来我们受到考试指挥棒的严重影响,教授古典诗词往往不得其法,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默写,学生不感兴趣,味同嚼蜡,甚至怨声载道,导致这一模块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另外,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想立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在激发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方面做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尝试教学形式多样化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采用单一的方式,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意通过多种方式,营造充满趣味与诗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古诗。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寻找既充满趣味,又注重实效的各种教学活动形式。如在教学古诗词课堂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简单绘画以及其它多媒体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声像结合,符合古诗内容的资料。还有利用简洁、形象的课件,帮助学生真切感知并学习古诗的思想内容及特色。利用这些各种认知学习古诗词的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趣味盎然、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掌握、获取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和诗歌意境的理解。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课堂教学上,依据这首诗写了钱塘湖初春的景物特征,所抒发的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讲解之后,我让学生来绘春,淡绿的浅草,零星的野花,忙碌的燕子,学生用彩笔画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我还让学生来唱春,悦耳动听的歌声也传递出他们的赞春之情。如此,万物复苏、好一派勃勃生机的初春景象,让学生进行真切感受,接着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这种感受反馈给我,然后我们共同探究诗人是如何描绘初春和赞美初春的。经过这样的处理,这节课,学生们很享受。因为要画,他们认真的研究了各个景物的特点,认真布局,着色;因为要唱,他们主动研究本诗的韵律特点,诗人的经历,感情基调。自主合作的过程中,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收获比单纯的讲授多得多,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极大地成就感和满足感,也爱上了学古诗词。因为古诗词让他们发现了艺术的美,更发现了自己的无穷潜力。


 二、“诵读”活动多样化
    学习古典诗词,对初中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读”。根据古诗文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大量诵读,营造积极的诵读氛围,同时也为学生的诵读表演搭建有为的平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事有了兴趣,就会挤时间去做,遇到困难就会去问,去钻研,去想办法解决,学习诗歌也是这样。为了达到激发学生读诗兴趣的目的,我做了积极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1、给学生准备了积累目录,让学生在自己兴趣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积累和背诵。 每周一首,有些同学积极性高,每天背诵一首,不久就把规定的篇目背诵完毕,还自己背诵了不少课外的诗词。
 2、给学生规定了诵读的篇目。确保学生任务明确,让学生能完成课表规定的要求和诵读的内容,也在时间上进行保障,每天的早读前20分钟用来诵读古诗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兴致勃勃地到自己的小组长那里背诵登记,乐此不疲。
 3、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诵读评比活动。为促进同学们更积极地诵读古诗词,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口头交流和书面表达的机会和场合,不但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品尝到积累的收获,更能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除了规定每天早读前抽出二十分钟时间为自由积累古诗词时间,每周自主积累古诗词一首,还要求摘抄下来。为检查和促进同学们诵读古诗词,每周利用自习进行古诗文知识的测试,或抽签背诵或笔试答卷;模仿电视上的“诗词大会”活动,背诵,吟咏,对句,最后评选 “诗词之王”。 
三、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
    根据程翔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到的:课堂的学习生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多么美好的内容都要有学生的实践才是灵动的。再好的句子,再美的情感,学生体会不到,这就是失败的课堂。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诗歌语言凝练,它往往通过景来传递情。那么,人的经历不同,对于诗歌的解读自然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也是有个性的人,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要让学生学习教师的“理解”,学习教师的“感悟”。“教师问,学生答”,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这种教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亲近文字、感悟诗情,与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因此,要尝试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只要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品出诗中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何不可?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对诗歌有所理解正是我们想要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欢乐,让他们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氛围中,这样才有可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熏陶。记得同事苏老师讲得一课《江城子·密州出猎》咏苏轼词点燃学生激情,学生感受到苏轼豪放的风格后,苏老师让他们扺掌而歌,开始一遍读的并不理想,老师点拨,学生继续读,如此反复五六遍,学生终于读出了豪情,读出了狂傲!下来提问学生读到了什么,学生感受非常到位。如果前几遍读得不好,老师就此停止,自己讲解,代替学生自己边读边感悟,上课的效果肯定会差很多!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综合性、审美性的艺术,也应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遵循艺术创的规律。退居幕下,甘做引导,把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舞蹈!教无定法,所有的方法都因问题而来。因材施教,我愿做有意义的尝试。

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诗词楹联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SGH18B0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