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不同的课文类型。这一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既然是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就应该用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只想就“自读课文”来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自读课文,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当然,这种自主阅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而真正的教学中,通过我的调查了解,许多教师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把自读课文当教读课文来处理,事无巨细,所有问题都讲解得清清楚楚,生怕学生不理解、不明白。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作为初中生,应该已经具有一定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肯定已经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有了较为丰富的阅读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教师这种把自读课文当教读课文的方式,属于越俎代庖,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毫无用处的。
第二种情况,与第一种正好相反,对自读课文不闻不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读,至于学生到底读没读,读了有没有问题,也是不闻不问的。可想而知,对于那些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学生或许会在课后去读一读,但部分学生定是不去读的。教师的这种做法,让这些自读课文的安排完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那么如何培养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正确处理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到底怎样处理自读课文,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我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来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二。
(一)读什么
对于自读课文的处理,首要前提就是必须上好教读课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一般都有2-3篇的教读课文。这些教读课文的讲读过程其实就是在交给学生方法。而自读课文就是在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而教读课文“教”的过程,就是为自读课文的“不教”做好准备。
其次,所有自读课文在阅读前,都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个目标刚开始可以由教师布置给学生完成。当学生已经形成自读习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内容及教读课文的学习,自己确定后,教师再调整或补充。我将自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归类整理,概括如下:1、完成字词关。字词关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关,也是基础关。注重字词的积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材中所有的自读课文为学生积累字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在自读课文时,让学生摘抄字词,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对学生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2、明确文章内容,能自行概括。自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当然,不同的文体概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小说主要要求能概括故事情节,说明文要求能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议论文则要求能明确论点,概括论据等。
3、通过品读,赏析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这一目标对于那些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4、通过自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会知识迁移。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因此教材安排中每一单元都有每一单元的主题,每一单元也有每一单元的知识重点。自读课文实现了学生从“教读”到“自读”的过程。而通过自读的训练,更要让学生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从而加深对该单元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二)怎么读
目标明确,也就让学生明白了“读什么”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读”的问题了。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有效阅读。我一般在教学中常用这几种方法:
1、目标阅读法。顾名思义,根据制定的目标去阅读,一一完成教学目标。一般不同文体都有各自的目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去阅读。比如,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后,能概括故事情节,再读之后能通过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说明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说明文阅读的“十五字方针”——“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一一完成阅读任务。议论文,可以抓住议论“三要素”入手,从而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法。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阅读更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合作,共同解决文本中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拿来讨论完成。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需要合作讨论的问题。在合作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及时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
3、训练检测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训练题来检测学生自主阅读的成果。检测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层次性。要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结果完成部分或全部题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时候我会把有些简单的题目设计交给学生完成,让他们互相出题互相检测,学生很是乐意,而且完成速度也很快。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之外,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朱光潜先生的“读写结合法”都是很不错阅读方法。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单纯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课文灵活选择运用了。
(三)总结反思
做完任何事情,总结反思都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于自读课文更应该如此。总结反思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总结自己自读的过程,以及在自读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则在听取学生的总结反思后,对一些优秀的做法提出表扬,并推荐鼓励大家学习。对一些不足之处,可以指出来,指导学生下次该怎么做。在这样不断总结反思中,学生就会慢慢掌握自读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自读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读课文这一阵地,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该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也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