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侯雄仁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侯雄仁
[导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定位,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和地位给予了明确的定位,指出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平台,教师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引路人。语文教学不是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初衷。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当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的始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把自学引进课堂。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无论是课前预习,讲授新课或是复习巩固,都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自学渗透到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教学变成填鸭,学生变成机器。要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老办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转变角色,学会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以便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点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工人生产要研究机器的性能,农民种地要研究庄稼的习性,教师教学要研究学生的心理,要使小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紧紧抓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用眼看,用脑想,用口说,用手写,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形成自学的巨大动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1)由小到大——由字、词、句的掌握,再到篇的理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并巩固课文知识;(2)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到能思考“是什么”一类较深层的问题,到能思考“为什么”更深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质疑问难,讨论争辩;(3)侧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由理解材料内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写作特点,让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学习作者表达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是难以较快地提高自学能力的。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即重视学法,又不让学习变成放羊式。小学语文的学法一般有:(1)预习的方法;(2)听课的方法;(3)复习的方法;(4)作业的方法等。其中,听课的方法包括听讲、质疑、笔记等三个环节。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指导学生掌握这几个环节的基本方法。比如让学生懂得应当集中注意力,怎样听课,怎样质疑,怎样记笔记等等。还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学习。学法主要靠在学中领悟,而不是靠灌输。要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这样得到的学法才能够用来指导今后的学习实践。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比如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和自学的初始阶段,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或提示自学重点。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考,勾画重点词句,同时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必须通过长期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