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月4期   作者:欧贵连
[导读] 研究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
 
 
欧贵连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88例老年病患参与研究,平均分组后分别提供常规护理方法和针对性护理方法,判断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医护人员护理质量在(95.11±0.74)分以上,患者总满意度为96.81%,各项结果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方法有利于改善心内科老年病患的睡眠质量,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睡眠质量;心内科;老年患者
 
前言:心内科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同时也是多发病症。心内科疾病具有病症急、发展快和后果严重的特征,患者在患病期间往往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心理问题,使患者身心受到严重伤害[1]。基于此,本文就心内科老年病患睡眠质量改善的护理方法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随机选择了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病患188例参与研究,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均为94例。全部参与研究患者中,男性病患为104例,女性病患为84例,年龄在60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02±0.33)岁,两组患者基本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有可研究性。
纳入标准:(1)患者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上,85周岁以下。(2)患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过程、方法,且与家属共同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3)患者能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并能积极配合研究工作。
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影响睡眠质量的重大疾病患者,例如,焦虑和抑郁病症。(2)排除精神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患者。(3)排除合并肝肾脏疾病患者。(4)排除不认同此次研究内容无法有效配合患者。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指导,具体为:
(1)疾病护理。了解患者的原发疾病,遵循医嘱为患者提供积极治疗,促进患者尽快实现疾病转归。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失眠问题,叮嘱患者尽可能在白天期间不要睡觉,适当参与室外活动,增强身体各项机能的活性,以此促进夜间能进入到良好的睡眠状态。
(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的方式,了解到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在了解患者生活环境和疾病特征之后,为他们提供安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消除在陌生环境中存在的孤独感和紧张感。同时,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中,可以为他们介绍以往成功治疗的案例,提高他们治愈信心,缓解负面情绪,消除心理压力,放松身心。
(3)环境护理。良好舒适的环境能帮助患者顺利进入到睡眠状态。为患者创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降低夜间病房所处空间的噪音,调节好夜间病房内的灯管和仪器设备的光线,尽可能减少外界因素对患者入睡产生的阻碍影响。
(4)强化服务。在病房巡视,特别是夜间病房巡视期间,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走路、交谈和操作设备时,尽量保持轻柔的状态。对于夜间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要妥善处理,对于需要夜间诊治的患者,要采用单独隔离方式,防止对其他患者产生影响。
(5)睡眠护理。纠正患者对于睡眠存在的认知误区,让患者掌握正确的睡眠知识。此外,指导患者培养科学的生活作息和睡眠习惯。例如,在睡前不能吃过多,不能剧烈运动,不能引用含有大量咖啡因的浓茶和咖啡。睡前可以采用温水泡脚,使身心放松。
1.3 观察指标
(1)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为: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等,分值在0分值21分之间,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
(2)使用自制评分量表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分,评价指标为:护理技巧、护理态度、护理熟练度,各项评价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
(3)对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方式的态度进行评价,获得满意度评价指标。满意度计算方法为:满意度=总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检验。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睡眠质量对比分析
在为两组患者提供了不同护理方法后,观察组患者的入睡时间评分为(9.01±0.14)分、睡眠障碍为(9.66±0.54)分、睡眠效率为(10.24±1.23)分,各项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所提升,两组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据相关领域的调查研究显示,截止到2018年年初,最新设备服务发展统计数据报告得出,我国目前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2.4亿,占据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7.3%[2]。数据证明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群在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慢性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这些慢性疾病均会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其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占据所有疾病致死的首位[3]。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在进入到心内科接受疾病期间,很容易受到陌生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因此,在为心内科老年患者提供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实施切实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状况[4]。
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重要条件,确保睡眠充足,不仅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还能确保他们以正常的心理状况,更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工作。经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为心内科老年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指导,真正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创造相对舒适和稳定的病房空间,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患者睡眠休息的干扰。研究发现,实施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的组别,患者睡眠障碍等评分降低,表示患者睡眠质量提升。同时,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心内科医护人员还进一步调整提升自身的护理方式,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例如,为不了解睡眠质量护理的老年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指导。为他们发放宣传手册、播放院内广播,采用多种手段,扩大他们对于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持续优化睡眠护理中的心理护理、认知干预和环境护理,强化各项护理手段的积极影响,促使睡眠质量得以改善。
综上所述,不同护理模式对于心内科老年病患的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针对性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病症特征了解更充分,护理效果更显著,睡眠质量改善更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平红.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6):95-96.
[2]李艳平.不同护理模式对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04):904-905.
[3]张馥丽.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1):278.
[4]王英.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6):2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