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韫娜
(安徽省胸科医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探究该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9例,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负性心理及护理后心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负性心理及护理后心功能改善状况较优,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理护理;焦虑抑郁;心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较广。当患有慢性心力衰竭时,患者的心排血量会不断较少,同时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脏负荷加重;这不仅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表明,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的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护理办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将我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负性心理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38±2.3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06±2.26)岁。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实施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即在营造良好住院环境的基础上,注重患者心率、血压等要素的监测,同时对治疗所需物品进行清点,做好相关记录;此外,按照医生嘱咐进行用药指导。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办法。具体护理办法为:(1)进行基础护理的强化管理。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患者喜好,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表,确保患者饮食清淡,尽量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高热、高糖、高脂实物摄入,严禁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适量运动,防止出现血压剧烈波动状况;同时要求患者戒烟禁酒。最后,严格管理患者药物使用过程,即在用药前,先将药物的用量和实际用法告知患者,然后在患者服药的时候,从旁进行指导,避免患者随意增减药物、更换药物。(2)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其它疾病相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治疗过程长的特点,这使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对此,医院护理人员首先注重患者心理状况的有效观察和评价,然后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通过讲座、病友交流、成功案例剖析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和疏导,确保患者重拾治疗信心,具有较高的护理顺从度。最后,带领患者观看电视,听音乐,同时在患者散步的同时,向患者传授深呼吸的方法,使得患者式中心情愉悦,提升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1)负性心理改善状况;采用SAS(焦虑)、SDS(抑郁)评分量表。(2)护理后心功能改善状况。具体分为LVESE(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室射血分数)、 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CO(心排量)、 CI(心脏指数)四项。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负性心理改善状况对比见表1,由表可知,观察组患者负性心理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功能失常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当患有这种疾病时,患者的心脏排血量会受到影响,并且难以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作为一种渐发性疾病,心力衰竭在老年人群体中极为常见,其发病率高达10~20%[2]。从症状表现来看,其不仅会使得患者呼吸困难,而且有乏力、水肿症状。临床中,造成心力衰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而言,心率加快、血管内皮素增加、外周血管收缩是造成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此外,该疾病还和心肌耗氧量增加、水钠潴留、心室重构等因素具有重大关系[3]。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患者会出现慢性心力衰竭,同时机体功能受到影响,此时,患者不仅要忍受较大的病痛折磨,而且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
心力衰竭治疗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逐渐丧失信心,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心理较为明显。而在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仅按照疾病治疗的需要,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即在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指标的同时,对患者实施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康复,然而对于患者负性心理状况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基于此,心理护理方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得以应用。从应用效果来看,其在传统护理办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系统全面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其注重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宣传、病友交流,较多患者重拾治疗信心;另一方面,通过看电视、听音乐、散步、深呼吸训练等手段的应用,患者注意力得以转移,最大程度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心理,提升了护理顺从度,保证了护理质量[4]。本次试验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结果显示,在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指标评分无差异,而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指标分比为(44.23±2.12)分和(50.32±2.10)分,负性心理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患者心功能改善状况对比中,观察组患者LVESE、LVEF、LVEDD、CO、CI分别为(2.44±0.12)cm、(59.92±5.37)%、(4.10±0.17)cm、(4.23±0.46)L/min、(2.56±0.27)L/min/m2,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心理护理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手段,将其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和心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建新,王宝芝.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5):73-76.
[2]王萍.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1):285-286.
[3]陈秀琴.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9,46(4):67-69.
[4]张德省.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阿替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临床医学,2019,39(0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