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摘要:华中丘陵地区人口稀薄、村庄散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纳管成本高、污水进水浓度低、设备运营管护难等问题。本文以宜丰县石市镇为例,重点介绍一种分散式、低能耗、易管养、高效率的污水终端处理系统,为华中丘陵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关键词:丘陵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长效管护
引言: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均排放量可达到140亿吨,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且由于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问题,在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的推进进程。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过程中,充分结合村落聚集特点,研究污水主要污染成分及含量,紧抓运维管理的痛点,制定科学的技术路线,对于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介绍
(一)项目概况
宜丰县石市镇地处平原微丘地段,常住人口为5000 人,春节等节假日人口约为6000 人,人口数量大,产生生活污水较多。镇区内采用合流制管网,镇区内部纳管已完成。
(二)污水量确定
石市镇区无工业区,所以无工业废水。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50331T-2002)预测居民用水量,并根据居民用水量确定居民污水。
城市居民用水量法,可按下式计算:
.png)
式中:Q——城市居民用水量(m3/d);
q1——城市居民用水量指标[L/(人·d)];
P——用水人口(人);
n——污水排放系数;
Kd——日变化系数。
根据项目单位提供资料镇区最大居住量为6000 人,石市镇属于县城外镇区,居民生活水平处不高,日用水量取值选取低值,即100 L/(人·d),污水排放系数取0.7,日变化系数按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取1.4。石市镇污水量Q=100×6000 / 1000×0.7×1.4=588 m³/d。
宜丰县石市镇最大污水量约为588 m³/d。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合理性,并按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宜适当超前留有余量的原则,宜丰县石市镇污水处理规模为600 m³/d,该水量为雨污分流收集管网来水量。
(三)进水水质
本设计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污水主要为石市镇镇区的生活污水,主要以有机污染物为主,同时含有一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相关数据见下表:
表 1 进水水质
.png)
(四)治理难点
在现场走访和调研过程中发现,石市镇区在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为以下两点:
(1)污水收集管网采用合流制,排水设施落后,导致处理水量变化大,进水水质不稳定,可生化性偏低;
(2)具县污水处理厂距离较远,且地形复杂,集中纳管难度大,成本高。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
根据现场地形及周边可利用闲置用地或坑塘条件,本项目采用组合生化池-植物碎石床-漂浮植物湿地-沉水植物氧化塘的四级治理模式,对前端收集的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强化、深度处理,以满足排水标准。
(一)组合生化池
组合生化池为该工艺的第一道工序,其组合了格栅、调沉池、厌氧池三种功能。去除进水中携带的垃圾、杂物,调节水质水量,同时提高进水可生化性。
本设计参照《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和《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的相关技术规范,结合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工程经验确定,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 2 组合生化池设计参数
.png)
(二)植物碎石床
本设计采用平流湿地床形式,为使湿地床水流均匀,减少死角,可视湿地床总面积,分多组并排多级分床串联。该单元作为生态处理系统反硝化的主体,按冬季最不利条件确定主要设计参数,通过筛选、培育、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遴选特性填料,构建多基质组合,丰富湿地微生物体系,营造系统生态多样性,从而提高对目标污染物的削减量,充分发挥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处理效能。沿配水方向等分为若干单元,并联运行,各单元前端设置砖砌配水花墙和碎石布水区,出水采用穿孔管收集后进入后续单元。
参照《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南方地区水平潜流湿地常规设计参数水力负荷为0.2~0.5,本设计根据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工程经验以及实际地形条件,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有所调整。
水力停留时间需要利用湿地土壤孔隙度,床深一般须根据所栽种植物的种类及根系的生长深度确定,以保证湿地床中必要的好氧条件。结合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工程经验,植物碎石过滤床内污水径流时间一般不小于24小时,可作为参数校核有效面积。
本方案利用水力负荷计算植物碎石过滤床面积:
.png)
式中:F——湿地床有效面积(m2);
W——污水排放量,m3/d;
HLR——潜流湿地床水力负荷,m3/(m2·d)。
表 3 植物碎石床设计尺寸
.png)
(三)漂浮植物湿地
该单元运用农艺学中无土栽培技术的原理,以浮床为载体,种植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同时通过根系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的进一步分解,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一般在施工过程中可选取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蔬菜栽植于浮床上,便于管养又有一定的经济产出。
结合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工程经验,漂浮植物湿地内污水停留时间一般不小于24小时,可作为参数校核有效面积。
本方案利用水力负荷计算多功能接触氧化塘面积:
.png)
式中: F——氧化塘有效面积(m2);
W——污水排放量,m3/d;
HLR——水力负荷,m3/m2•d。
表 4 漂浮植物湿地设计尺寸
.png)
(四)沉水植物氧化塘
该单元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建群种,构建肉食性鱼类-底栖类-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态系统,提高坑塘自净能力。该沉水植物氧化塘可实现水质及水景观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对来水进行涵养净化,另一方面形成透明度较高的水下森林景观。
结合该技术实际应用的工程经验,沉水湖泊涵养净化系统内污水停留时间一般不小于24小时,可作为参数校核有效面积。
本方案利用水力负荷计算沉水湖泊涵养净化塘面积:
.png)
式中:F——氧化塘有效面积(m2);
W——污水排放量,m3/d;
HLR——水力负荷,m3/m2•d。
根据实际工程经验,水体生态系统构建后,系统每日可承担的污水量约占自身容量的1/10,过高时对水生态系统尤其对沉水植物群落的净化功能带来较大影响,一般建议来水占系统总库容的1/7~1/10,此取值范围可作为参数校核有效面积。
表 5 沉水湖泊涵养净化塘设计参数
.png)
三、处理效果分析
目前,项目与2019年10月31号正式完工,投入运营,经连续采样监测末端沉水植物氧化塘水质情况(表6)可知,主要出水指标基本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标准,大大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A标准的要求。
表 6 出水水质
.png)
四、结语
华中丘陵地区以其平原微丘的地势,村落普遍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形态,集中纳管成本高,难度大。利用南方地区坑塘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组合生化池-植物碎石床-漂浮植物湿地-沉水植物氧化塘的四级治理模式,可实现小片区收集净化,常态化便捷管理,既节约纳管成本,又可提升农村水环境风貌,对于分散式村镇的生活污水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钟玉秀,王亦宁.我国农村生活排水和污水处理发展对策[J].中国水利,2013(1):35-37.
[2]张悦,段华平,孙爱伶,等.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及其氮磷处理效果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1):172-178.
[3]兰罡.就污水生态治理的技术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9(06):164-165.
[4]赵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机制创新研究[D]. 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1.
[5]黄天寅,马奕,吴玮,等.苏州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4):11-14.
[6]姜海,李成瑞,梁永红,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太湖地区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2):1-6.
[作者简介]王蓉(198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