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梅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中的运用。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08例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常规组与持续组,给予两组常规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结果:持续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持续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持续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用于心内科护理,可提升护理安全性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心内科;护理不良事件
前言:近年来,随着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1]。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相关护理不良事件。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以护理质量为关注要点的护理管理方法,为确定其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常规组(52例)和持续组(56例)。常规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59.4±14.9)岁。持续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59.8±14.8)岁。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持续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1)护理安全评估。结合既往心内科护理管理经验,综合评估护理工作安全性,确定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如下:①意外拔管。心血管疾病患者多留置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多种管道,其形成意外拔管的风险较高。②跌倒坠床。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容易因单独活动而引发跌倒、坠床。③压疮。心内科患者多需长期卧床,臀部、足踝部等易受压部位容易形成压疮。(2)原因分析。从环境、患者、护理人员三方面,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形成原因。①环境。心血管内科常用药物种类多,给药方式较为复杂,上述状况为护理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心内科扩展速度较快,为应对接诊量增长而扩充护理人员队伍,导致低年资护理人员占比增加,而培训相对不足。②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以高龄为主,多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心肺功能欠佳,活动受限;患者安全意识不足,且伴有一定错误认知。③护理人员。心内科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现象较为普遍;低年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与心内科临床护理实际脱节。(3)制定质量改进方案。①安全教育。重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家属的安全教育,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引导患者形成避免跌倒、坠床、意外拔管的良好安全意识,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②家属指导。耐心为家属讲解做好心血管疾病患者陪同、照顾的必要性,告知家属应全程陪同患者的下床活动,以降低跌倒、坠床等问题的形成风险。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体位调整方法,确保家属可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卧床期间,及时辅助患者变更体位,以缩短易受压部位的持续受压时间。为家属发放压疮健康手册,并配合压疮教育视频,引导家属理解压疮的先兆及典型特征,充分发挥家属的监督、预警作用,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压疮形成风险。③培训管理。针对护理人员,展开系统化培训。重点提升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压疮风险评估及皮肤保护等技能水平,确保其能够运用良好的安全意识,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4)检验质量改进效果。推行质量改进方案一段时间后,心内科护理人员再次针对护理工作开展综合评估。重点评价采用新措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防控效果,对于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部分,转入下一改进循环中。(5)持续质量改进。按照上述流程,持续分析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及安全性状况,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1.3统计学方法
以SPSS21.0软件统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常规组2例意外拔管,4例出现跌倒坠床,3例伴压疮,持续组仅1例发生坠床,组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表 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n/%]
3讨论
随着心血管疾病患者规模的扩大,这类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依据既往经验,心内科护理管理的困难性体现为:高龄患者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比重较大,这类患者普遍伴有错误认知及基础疾病,其皮肤屏障功能较差,容易增加护理工作的风险性。因此,做好心内科护理管理具有一定必要性。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以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为主要要求的护理管理方法[2]。该方法的特征为:其可针对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更新护理方案,以消除相关问题。将其用于心内科护理,该方法可于确定护理不良事件类型的基础上,参照护理不良事件的形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遏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心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的应用优势在于:(1)精确判定问题原因,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形成。心内科护理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殊性、护理工作的复杂性等因素决定着: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较多,患者容易因形成护理不良事件,而影响其康复状况[3]。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后,这一方法可在心内科护理的综合分析中,精准识别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及其引发原因,并依据上述结果制定可靠的改进方案,以抑制意外拔管、压疮等护理不良事件的形成。本研究证实:持续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79%,低于常规组(P<0.05)。(2)提升护理满意度。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水平,是心内科护理管理面临的主要要求。根据既往经验,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受限的关键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状况较差,容易引发相关安全隐患、护理不良事件,加之心内科护理工作繁杂,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于心内科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后,这一方法要求护理人员重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需求及所有可能影响心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护理质量的因素,依据护理工作评估结果优化护理方案,以确保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求的充分满足。本研究证实:持续组护理满意度98.21%,高于常规组(P<0.05)。(3)改善护理质量。心内科护理工作质量受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心内科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规护理模式下,心内科护理人员多按照心内科护理管理制度制定护理方案,护理操作流于形式,整体护理质量欠佳。而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后,这一方法则要求心内科护理人员按照评估、改进、检验成果的流程,不断消除护理工作中的不足,改善护理工作质量。由此可认为,这种方法在优化心内科护理质量方面具有良好优势。本研究证实:持续组安全教育质量(9.22±0.60)分以及护理不良事件防控质量(9.08±0.73)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4)促康复。心内科主要通过各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如缺乏恰当的护理工作配合,容易因患者依从性差、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等,而影响其康复速度。于心内科护理中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后,这种护理方法中的宣教措施,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依从性及认知状态,为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病情控制奠定基础;而该方法对各类护理不良事件的防控作用,则可进一步加快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宜于心内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中,推行持续质量改进,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心内科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晶.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22):101.
[2]张香香.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1):216.
[3]马凤真.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