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国立大学 白俄罗斯明斯克 220030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自从世卫组织成立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的变化,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因此,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互动不断加强,本文简要阐述中国与世卫组织合作的几点建议,为中国的卫生外交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建议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与世卫组织的合作逐步加强,现阐述些许建议如下:
1研究国际规范内化理论核心及相关知识,并以此指导实践
国际规范的影响和作用是根本性的。“国家安全文化”中指出国际规范可以通过提供协作问题的解决办法,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国际政治的话语以及建构国家认同等方式来影响国家行为。国际规范的影响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经济,文化等”低级领域”,还涉及到国际安全等”高级领域”。以Martha Finnemore 和Kathryn Sikkink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国际规范具有的生命周期包括规范兴起,规范普及和规范内化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行为体,动机和影响机制等都可能包括跨国公司,政府内部涉及管理跨国交流的行政部门,跨政府联盟(如WHO),媒体,文化组织,贸易工会和商会以及促进观念与价值流动的认知共同体。有学者研究为国际规范内化程度可以从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体现在国际规范的合法性得到国内决策者的理解和话语上的支持,并逐步上升至国内立法层次的辩论议程,与国际规范相协调的国内官僚机制与政治制度变革和获得既定国家的立法支持并得到进一步有效实施三个方面[1]。
2.利用国际社会反响强烈,受到关注较多的国际规范,继续拓宽我国与WHO已有合作领域。
2005年以来WHO提出的“全民健康覆盖”持续成为全球卫生的关注热点[2]。“全民健康覆盖”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卫生战略目标,及“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3]。从1978 年WHO的“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途径”至今,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样经历着变化的阶段。简单来说1978年至1992年,以增加服务供给为主要改革措施的阶段;1993-2008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卫生改革阶段;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新一轮深化医改阶段[4]。每一阶段,在建设促进“全民健康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展开了大量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并有大量研究梳理了1949年至2014年间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历程及各阶段主要做法,分析各阶段医疗服务可及性,公平性,质量,效率[5]等方面的成效与问题,归纳总结建立有效促进“全民健康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践经验,“全民健康覆盖”是与全体会员国相关的问题,WHO作为卫生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领导机构[6]。我国可以借此深入与WHO的合作,一方面从上至下全社会范围加深对”全民健康覆盖”相关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参与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进展和主要指标的更新信息,推广我们的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7]。
3,统一我国与WHO在某些领域与理念上的认知,获得更加具体深入的合作
“健康城市”是WHO为面对21世纪城市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挑战而倡导的行动战略,强调城市要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通过不断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人们能够充分享受生命和不断发挥潜能,实现人群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和谐统一。我国卫生城市创建与世界健康城市创建同步,其内涵不断融合。目前已累计命名153个国家卫生城市,并启动了健康城镇建设。全国爱卫会2014年5月印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2014版),更是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政策层面支持。2013年3月全球首个WHO健康城市合作网在上海启动,网络成员包括沪,杭,苏等地的46家单位。
4.利用国际规范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特点,强化我国优势领域,并促进WHO既定组织目标的实现。
“世界卫生组织2002-2005年传统医学战略”是WHO在21世纪初公布并实施的首个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明确提出将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确保其合理,安全和有效地使用,以及提高传统医学和补充替代医学信息的可及性。2013年,WHO根据第62届卫生大会WHA62.13号决议制定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旨在支持会员国积极主动制定政策并实施行动计划,加强传统医学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作用,以便在全球加强传统和补充医学。随着传统医学领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我国将其作为国家卫生体系的一部分,应该更加灵活贯彻WHO传统医学相关制度,开展理论与方法研究,实验与临床,信息与知识传播,提出技术支持与建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教育与培训等,并侧重结合学科优势与研究专长,积极关注WHO重点工作范畴和最新政策发布,主动围绕其优先发展的领域开展研究和相关活动,不断密切加强与WHO的合作。21 促进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以推动传统医学的适当,安全和有效使用等。
5.以国际规范内化的步骤为落脚点,推进WHO倡导的国际规范在我国的实践
从国际规范内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来看,国际规范在中国的内化的步骤主要表现在认知变化,制度改革,立法支持和政策实践。在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社会互动中,对其组织系统的认识是一个逐步适应和不断学习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中国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组织体系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加大了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全球卫生发展。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中国将进一步拓展在卫生外交领域的互动,提高中国的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注释:
1.马建英,国际气候制度在中国的内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6):91-121
2.第六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第六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5-04-27].http://apps.who.int/gh/ebwha/pdf_files/WHA65/A65_3-ch.pdf
3.张朝阳,孙磊.全民健康覆盖的内涵界定与测量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1):19-22
4.陈竺.中国卫生改革发展与健康国家战略[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081-2085
5.世界卫生组织.2013世界卫生报告[Z].2013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in 2015:from MDGs,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o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France: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26-30
7.Bristol N.Global action towards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CSIS[EB/OL].[2016-09-14]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140109_Bristol_GlobalActionUniversalHealth_Web.pdf
作者简介:
黄坤鹏(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俄罗斯明斯克,220030);黄坤鹏(1983年11月21日),男,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白罗斯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PhD,研究方向:国际关系与对外政治。通讯地址:白俄罗斯明斯克独立大街4号,邮编:220030,电话:+375255181374,E-mail:hkp1985112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