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预算定额标准的制定与提升 李小娜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李小娜
[导读] 摘要:目前,企业已普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相关工作。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目前,企业已普遍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相关工作。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预算定额标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努力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效控制企业成本费用,合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关键词:企业预算;定额标准;制定与提升
        一、企业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必要性
        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标准化应当融入到企业各个方面,如预算执行、质量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才能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有据可依,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企业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必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标准化的数据系统,有利于促进预算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同时让经济活动能够拥有具体的数值指导与评价,进而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企业定额标准管理的制度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预算定额标准的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使企业能够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高效控制;最后,预算定额制定的标准化,有利于推动定额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使企业能够通过定额标准数据平台,对各项成本支出进行控制,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基本原则
        1、应当遵循变化性原则
        企业应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依据来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并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更新。企业预算定额标准实施后,要对消极因素进行不断修正,调整优化业务流程,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企业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预算定额标准进行动态维护,及时修订、定时更新,以确保企业所制定的预算定额标准成为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预算定额标准制定的重要原则,预算定额标准中的每一项数字标准都应当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严谨测算。企业要根据预算定额标准所涉及业务内容的特点,采用科学方法测算定额标准值,而不能单纯依靠个人经验进行编制。可选的测算方法有理论值分析、作业分析、实际测试、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市场调查等方法。
        3、应当遵循适用性原则
        企业制定预算定额标准要严格遵循适用性原则。首先是适用单位,企业应以预算单位所履行职能的需要为基准,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特点,分类设置适用不同单位类型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其次是适用范围,对预算定额标准的适用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要避免涵盖的内容过窄而导致预算定额标准无效分解、工作量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也要避免涵盖的领域过宽而导致预算定额标准缺乏实际内容;最后是发展水平,企业制定的预算定额标准应当符合企业当下发展水平。企业在制定预算定额标准时,应当以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同一行业的预算定额标准进行分析,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以相关先进标准为参照,才能实现预算定额标准制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注意不能与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定相冲突,才能使预算定额标准具备参考价值。
        4、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
        企业制定预算定额标准时应明确界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内涵,确保同类型企业之间以及相同企业不同期间的相同定额标准具有可比性。
        三、提升企业预算定额标准化建设的方法
        1、优化组织机构
        在国有企业中,预算定额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和领导重视度、全员参与度相关,应该设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确保定额的编制、执行、评价有专人负责。

例如,可在预算委员会下设置标准委员会,由各职能部门充分参与,成立以各归口管理部门为主导的预算定额管理小组,在工作的同时制定管理规划、宣传管理动态、评价定额成果等。通过优化组织,提高定额管理的专业性,明确归口部门的管理责任,促进业务快速反应。依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检查评价定额执行情况,由标准委员会或审计监察部门执行,能更有效地监督定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避免管理流于形式。
        2、确定内容环节
        实践证实,定额项目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定额项目不全会形成管理漏洞,定额标准过严或过松,均会影响经营管理工作。对此,预算定额标准化建设,应该按照业务特点进行分类制定,逐渐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每个预算定额均包括四个要素,即范围口径、采集方法(编制依据)、功能用途、数据调整(维护标准)。定额标准类型又分为:总控定额、执行定额、标杆定额、企业定额。
        3、夯实基础工作
        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基础是预算项目体系,要按照业务经营和管理需求,对预算管理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保证定额标准值具有较高的可执行性。预算项目体系的设置具体如下:一是,和业务管理有机结合,预算项目要满足业务管理要求,根据业务环节的不同,归口部门对预算项目进行细化,提高员工的可操作性。二是,依据会计科目核算内容设置预算项目,处理好会计核算、预算项目之间的衔接关系,避免预算和核算口径不同引起的信息不对等,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三是,确保预算项目具有可比性,保证不同预算单位在同一个预算项目上,能口径一致、具有可比性,防止出现项目歧义。
        4、实行动态管理
        动态预算管理,能提供及时准确的预算执行信息,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预算偏差问题,通过调整经营战略,避免预算定额的执行偏离预设轨道。其一,按照“谁归口、谁制订、谁维护”的原则,定额管理小组(归口部门)需要对定额标准进行实时维护和数据调整;其二,动态管理离不开定额模块在信息技术上的应用;其三,动态管理离不了各部门的充分参与和有效配合,标准委员会应加强目标引导、信息沟通,做好组织协调、审核把关。
        5、落实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夯实预算定额管理基础
        企业预算定额管理工作的成效,与领导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职能落实、员工参与度有着重要联系。一方面,企业应当根据所辖单位与部门的职责,清晰确定各预算组织机构的管理权责,特别是要落实业务部门、职能管理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预算定额管理职责,充分调动全员参与预算定额管理的积极性。所辖单位、部门要对其职责范围的定额事项进行全过程管理,重点包括定额制订与审核、定额执行与控制、定额分析与评价等。另一方面,企业应当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预算定额标准体系的构建基础是预算项目体系,对此,企业应当从本单位经营管理需求出发,对业务边界进行准确划分,合理设置相关预算项目,以提高预算定额标准的可执行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将预算定额与企业业务管理相结合,以业务环节的差异性为依据,对预算项目进行精细划分;其次以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为依据,做好会计核算与预算项目之间的衔接工作;最后明确界定预算定额标准的口径和内涵,确保定额标准具有可比性。
        结束语
        狠下心来控力度。把握好预算执行进度是确保预算执行完成率的前提。企业预算定额标准管理要提升预算执行与控制力度。企业需要分解汇总预算指标,将各个预算项目落实到位。加强对预算资金的控制,在进行资金审批时可结合上报资金需求,避免有预算空执行的行为占用公司资金额度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萧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2]赵华,李仁发.《基于价值链的烟草商业企业预算定额管理体系探析》[J],《财会通讯》,2011,(11).
        作者简介:
        李小娜,身份证号码:46000619870217xxxx。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