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群体事件发生频繁,社会争议不断涌现。众所周知,有政府驻扎的地方就会有政府办公建筑,各地政府建筑便蜂拥崛起。政府建筑建设本身也在转型社会期间都有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和需要公众监督。本文就政府办公楼建设现存的社会问题,结合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责任及公众监督与参与,试探寻出政府办公楼建设的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众监督;政府建筑;公共参与
1引言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爆发新建筑浪潮以来,庸俗象征主义的趣味就操纵城市建筑设计,并制造出各种恶俗的具象建筑,由此形成古怪的建筑丑学浪潮。在这其中,某些地方政府办公建筑为了“挣面子”,不惜斥巨资修盖起庸俗象征主义的豪华办公楼。诸如“贫困县盖起豪华办公大楼占用基本农田、因为建楼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却居无定所”这类报道频频爆出。政府办公建筑整治与调整的背后,离不开大众传媒与公众监督的助推,媒体可以通过选题来引导公民参与,进而引导舆论走向,从而起到一种公众监督的作用。
2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与责任
2.1传媒的社会角色
社会责任与社会角色是对应的逻辑关系。中外古今论述传媒的功能与作用很多。一般而言,以往论述传媒的社会角色,大致有这样四种[1]:一是“瞭望者”。约瑟夫•普利策的著名论断:“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发出警告。”二是“社会雷达”。是人们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三是“安全阀”。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认为,社会敌对情绪的适当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这种发泄的渠道在今天主要由大众传媒来承担。尤其是矛盾和冲突无法在行政体制内解决时,利益受损的一方或弱势群体更是渴求通过大众传媒来诉求。大众传媒可以排泄人们的对立情绪,维持社会稳定。四是“耳目喉舌”。1896年8月,梁启超提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2.2传媒的社会责任
当前建立传媒的社会责任,要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树立群众观点,是传媒应恪守的最基本原则;通达社情民意,是传媒的最显著功能;搞好舆论监督,是传媒的最重要职责。社会应当支持和理解来自传媒的舆论监督。路透社总编辑在世界媒体峰会上指出:“新闻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为一面镜子,向人们呈现社会最真实的一面。如果我们没做到这点,呈现的画面不够清晰甚至扭曲了,那我们就应该受到批评。我们必须努力成为完美的镜子。而作为社会和经济体,想要确保高效、健康,就必须勇敢地、诚实地面对这面镜子。这正是透明的意义所在[1]。因此,企业和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官员,应该持更开放的态度,坦然接受采访、披露数据,应该遏制暗箱操作的本能。”
3政府办公建筑出现的社会问题
官方建筑除了承担现实的功能意义,它还是向民众展示其执法精神的最好的实物象征之一。封建王朝、希特勒政权、红色苏维埃都有其明显的建筑风格。在官本位的环境下,政府建筑往往以面积、高度等昭示执政者的权威(比如某位领导人在大连执政时期城市广场的变迁),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经济不发达的县城也十分明显。
其次,修建这类豪华办公楼,也是某些地方官员的倾向。一方面,盖楼可以促进GDP的增长。
建设项目可以有效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大兴基建是许多政府(包括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地方官员有的会在建设过程中收取巨额回扣,建筑越宏大、越豪华,则工程总量、项目款额越大,换言之,可以赚取的回扣也越高,建设政府办公大楼为官员提供了寻租市场。
总的来说,归根到底还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行政执法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规定得过于笼统、原则,涉及到行政执法监督具体的方式、依据、程序、保障等,目前法律法规均不是很清晰。针对更多的监督主体,则无法律法规上的支撑,导致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实行性,监督主体不能有效行使监督权力[2]。最后,执法监督成效不明显、公众监督意识不够强、监督工作影响力不佳、社会知晓度不够等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就了所谓的“政府豪华办公楼”的出现。
4大众传媒与公众监督下的政府办公楼建设
现在的人民群众,有自己的意见、建议,但却不知道有什么途径可以传达给相关部门。也不清楚这些部门是否能够看到群众们的意见并且及时给出回复,这才是要紧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解决。
4.1从主观上改善
首先是观念问题:必须使公共参与、公众监督成为一种基本的设计理念深入建筑师的头脑,使他们有实现公众参与的愿望。除了建筑师观念,广大群众、政府部门的观念也要跟着加强起来。群众们要敢于说、争着说,关于收集群众意见,政府部门也可通过网络平台,抽奖发红包等奖励形式来调动起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是能力问题。建筑师在公众参与中既是引导者,具体设计者和实施者,同时又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协调和调停能力,预测和分析能力以及组织和沟通能力。除此之外,建筑师要善于将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我们的大众传媒、多媒体等形式公之于众、并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方式,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得见设计”、“给的到意见”。
4.2从客观上整治
首先是要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法规,使公众参与的实施成为必要行为。公众参与一旦法制化,对建筑师不仅是一个约束,更是一个帮助,因为它可以减少实施中的阻力。其次要建立相应的辅助机构和基金,使公众参与的实施成为可能和便利的行为。没有规划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人力保证,单靠几个建筑师走街串巷,很可能连设计前的问卷调查都完成不了。最后要形成有效的宣传。宣传包括普及有关的办公楼建筑专业知识介绍和奖励相应的优秀意见范例。英格兰:在政府支持下,有一系列由建筑师领导市民进行的旧城区改造十分成功。为了宣传这些成功的实例,威尔士亲王于1985年亲自访问了马切尔斯费尔德市、苏格兰的斯特林市等地区,并为此发表了一个演讲,表彰领导建筑师和当地居民[3]。宣传可以产生多层次的互动,各方力量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使公众参与家喻户晓,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5结语
公权力一味炫耀政府大楼的宏大奢华,而肆意践踏民众的生活空间,这是建筑丑陋性的政治根源[4]。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法治正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有更丰富、更高的需求。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加强舆论监督与公众监督、建设廉洁政府,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大众传媒与公众监督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办公楼建设监督开展研究,既是行政执法监督视野下的创新研究,同是也对法治政府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施蔷生.传媒在社会中的责任及公众监督[J].青年记者,2011(10):9-11.
[2]邱婷婷.基于公众感知的L市行政执法监督研究[D].西北大学,2019.
[3]罗德•哈克尼.王晓京译.社区建筑.建筑学报,2002(2).
[4]朱大可.具象建筑与权力丑学[J].杂文月刊,2012.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