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摘要:陈云一直高度重视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党风建设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结合中国当时国情以及党的建设的新问题与新特点,针对执政党党风建设提出了其精辟的观点,对执政党党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党建的内容,为我国当今加强执政党党风建设以及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陈云;执政党;党风;党的建设
1980年11月,陈云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因此,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历来重视党风建设,但是在此之前,一直未将党的作风问题明确提高到关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深度认识。因而,陈云同志关于党风问题的论断一经提出,便在党内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并且得到广泛认可。同时,陈云同志这一观点的提出对我国党建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水平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提升,这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对执政党党风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解读什么是党风。党风,不言而喻,是指一个政党及其党员在在社会实践当中形成的一种作风,它涵盖了一个政党及其党员的思想方法、政治立场、组织原则、工作态度、生活作风以及道德行为。党风能够将一个政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奋斗目标集中体现出来,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个政党及其党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执政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我国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视党风的建设,对我国党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执政党要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以此达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目的。
二、“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使关于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论断提出的历史条件
优良的党风能够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凝聚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任,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建设。陈云关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的命题主要是针对改革开放初期党内存在一些不良作风如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而提出的。此外。这一论断的提出还与共产党执政前陈云同志就非常重视党风建设以及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后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息息相关。
首先,一方面,陈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就敏锐的认识到党风建设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当时明确指出“我们对于执政以后党内的状况是不能盲目乐观的”。此外,它还于1983年10月12日在当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在全国资政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了党员的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此类言论受到广泛认可,突出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成为了成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执政之后,其地位与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执掌全国政权之后,各级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主要由共产党员担任,由此党员手中掌握了较之前更多的权力。此外党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由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获取政权变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而伴随着这些变化我们党将面临更多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运用权力。这些改变对执政党党风建设问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党风建设问题产生于党诞生的那一刻,随着党的队伍的壮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党风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改革开放初期,党内滋生和蔓延了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这对党的健康顺利发展极为不利,如若不能及时制止这种情况或没有彻底制止,将会导致党风败坏,民心丧失。第一,党内出现了数量少但是影响极其恶劣的以权谋私的行为,他当时表明“我们绝大多数党员是不以权谋私的,但因谋私利而犯法、犯错误的党员也不是一个很小的数量”,同时他坚信“对于利用以权谋私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风,使党丧失民心”。因此,有效扼杀党内以权谋私的歪风邪气,建立良好党风以此推动社会风气的建设成为了执政党党风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二,在党风和社会风气中存在着一些是非不分的现象,因此他提出“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只从维护党纪提出来,我认为还不够,应该把它提到全党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我们党内首先形成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第三,部分党员的素质降低,革命意志衰退。面对这样复杂的国内情况,陈云提出“执政党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这一命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同时也是他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经验的结晶。这也更加凸显出我党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三、“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问题”论断提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陈云同志关于党风论断的理论对毛泽东党风建设的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与邓小平同志党风建设的观点相辅相成。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备条件就是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形式与主要任务,始终保持作风端正以适应国情需要。毛泽东同志就非常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世界观和党性的高度,同时他认为党风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紧密,认为党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提到陈云关于党风建设的命题,他提到:“我赞成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同时他认为“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由此可见,陈云与邓小平同志的党风建设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其次,陈云同志关于党风建设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优良党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保证条件。由此,党的十三大将陈云党风命题纳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再次,陈云关于党风的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他的这一论断是在面临复杂的国内现状而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整体环境良好,但是依然存一些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如偷税漏税、行贿受贿、道德败坏等,阻碍了改革开放进程。因而,陈云同志关于党风的观点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最后,在国际环境同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之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因此,这一论断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内涵与意义。要推进中国共产党的健康长期发展,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关键就要搞好党的建设,而党建的必要保证条件就是优良的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