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鉴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作者:刘士义
[导读] 摘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职业鉴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急需一种高水平的职业鉴定工作手段模式来应对发展变化。
        松原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  吉林松原  138000
        摘要: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职业鉴定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所需,急需一种高水平的职业鉴定工作手段模式来应对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不断提升职业鉴定工作的科学性、鉴定流程的规范性以及鉴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并且要重视其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在保证广大劳动者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同时全面发展自身综合素质,重视技能培养,促进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问题;对策
        一、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指对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和鉴定。现阶段,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起步较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就当前人才市场的发展形势而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革新成为了重中之重。我国目前任职此项工作的人员数量少且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在缺少科学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理论指导下,职业鉴定工作流程不够严密,这种种问题制约着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职业资格认定是通过国家证书体系完成的,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手段是通过政府进行综合管理,这就导致竞争意识比较淡薄。还有一些鉴定机构为了一已私利,吸引更多人员来参加鉴定,提高收入,套取国家获证补贴,自行放宽鉴定考核标准。更有一些鉴定机构与被鉴定方是长期合作关系,双方达成了利益共享的结果,考核通过率几乎达到100%,这一现象为职业技能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就必须要配置完备的鉴定设备和实训场地。评价新员工的职业技能,需要各环节的硬件设备来支持,没有能够让新员工充分展示自己技能的良好的实践条件,就无法通过实践操作来考核确定这些新员工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职业技能。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缺乏让这些员工施展职业技能的实训场地,更缺乏这方面的有关硬件设备,这就使得许多企业在用人管理上,无法真正了解聘用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程度,难以对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界定。
        三、提升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各环节管理及服务
        加强前期准备、严格审核申报鉴定资料、培训、鉴定费用报销。规定技师及以下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过程分为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两部分,培训合格后根据标准报销参培人员培训费,获得鉴定证书后报销鉴定费。高级技师鉴定申报的前期准备、审核申报资料等与技师相似,但审核要求更高。有所不同的是高级技师没有鉴定前的培训,取而代之的是参加为期一周的辅导和自学后,直接参加技能鉴定。
        2、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体制机制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学会传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在原本的规章制度上进行筛选,继承合理优秀的规章,然后再进行补充,向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学习优秀的经验,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使优秀的经验能够成功转换为自己的规章制度。
        3、规范鉴定行为,提高鉴定质量
        建立监督管理小组,有效监督工作环节,从根本上推动考核机制的健全发展。要不断完善和及时更新题库资源。一与高校联系,依据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做出相应题库,确保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技能鉴定有所联系。二与企业联系,切合实际的内容补充到题库里,从而使题库能够更加接近实际情况。三是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了解目前劳动者的工作与工种的发展趋势,运用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对陈旧老化严重的设备及时更换,保证实操工作的有效开展。
        4、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的推广和研究
        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宣传与推广,一方面能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促进就业,一方面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举行分析会和人员培训,可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人员的能力。完善证书联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從而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更加有序进行。
        5、加强考评员队伍管理,完善考评员聘任制度
        首先,择优聘任上岗。

要改变只要资格培训合格就聘任考评员的简单做法,围绕提高鉴定工作质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明确聘任原则、聘任期限以及聘任程序和方法等内容,使聘任制有章可循。对取得资格的考评员要实行择优、差额聘任,由鉴定部门与考评员签定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加强对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及督导人员的宣传与教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熟悉鉴定工作流程。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化地操作。
        6、强化鉴定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鉴定人员的综合素质
        作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确保增强鉴定工作的工作质量,提高鉴定工作的工作效率。职业鉴定机构应该加强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并且根据学习程度制定考核制度,安排考试,不断提高鉴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服务意识,旨在打造一个高水平的鉴定团队。
        7、完善鉴定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
        一个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完善并规范整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流程,有利于提高鉴定工作的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力度,不断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体制。时刻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完善聘任制,综合分析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
        8、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意识
        职业技能鉴定后的成果应该得到大家的支持,同时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得到公众认可。因此,绝不能忽视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信息化时代更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媒体进行传播,提高鉴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时及时更新宣传内容,与时俱进,保证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当前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强化的路径
        1、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应统一考核标准
        为了彻底的解决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质量监督的问题,则需要从其根源动手。职业技能鉴定过程质量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考核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选择最高难度也可以选择最低难度,从而在规则之内让一部分的人难以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者让一部分人快速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而统一的考核标准,则将彻底消除这种现象,每个人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都将更加的公正,从而让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更加的有保证。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标准则参考行业中的基础需求来制定,只要达到可以正常从业的水准,则代表能力足够,一切都将围绕着市场的实际需求入手。
        2、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应导入竞争机制
        当前我国市场中人才最大的问题是职业技能鉴定认可的证书在企业中往往无法得到认可。主要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代表的是能力的最低标准,对于部分的大型企业而言,这样的基础能力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则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应当导入竞争机制,在职业技能鉴定中加入更多的等级判断能力。当被鉴定者达到了基础的能力,则可以颁发一个初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而当其能力提升了一个层次,达到了市场中绝大部分从业者的平均水平,则可以颁发一个中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而当其达到了市场中顶尖的水平,则可以颁发一个高级的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3、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应加强监督考核
        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监督考核一贯不够严格,主要是采用了职业技能鉴定内部人员,并且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考核严格与否并不重要。这对于部分正常考核的学院而言并不公平。所以目前就需要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彻底的增加相应的法律法规内容。我国的法律法规应当将职业技能鉴定当做一项受法律保护的内容,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监督考核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率,当发现了违法作弊后,可以对其采用相应的行政处罚。而一旦发现监督考核人员出现徇私舞弊的行为,则可以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开除处理。情节严重的,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结束语: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当前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多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具体的考核鉴定工作中,要通过应用先进科技完善设备条件、结合行业发展特征重新修订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强化鉴定队伍建设体现考核鉴定管理的服务意识等有效措施,提高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体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欣.浅谈全民技能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9,(03):99.
        [2]史建光.我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商务周刊,2018,(21):138.
        [3]史建光.提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水平的途径探讨[J].环球市场,2018,(22):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