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李江涛
[导读] 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时代背景下,
        摘要: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入推进和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如今高标准的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也逐渐转变教学重点,由以往的对基础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现如今实践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来说,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降低学生对数学这门具有较强逻辑性学科的理解难度,进而为高效化教学课堂的构建提供有力依据和支撑。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如何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题材;生活背景;生活平台
        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倡导并强调且与数学学科特征相符的教育形式,在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联系以及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小学生所处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对知识理解能力的欠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模式高效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以生活为题材,激发学生探索意识
        开展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创编。观察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为此,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连接点,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案例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凭借自身的经验理解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和实施。
        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就在课堂伊始环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些具有圆特征的、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比如大到太阳、月亮或是蒙古包的房顶、车轮等等,以及小到钟表面、月饼、硬币等等,让学生透过这些熟悉的事物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圆特征的实物还有哪些?这些事物有着怎样的特征?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图形相比,圆具有怎样的特征等等,从而顺势引出对圆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的介绍,开始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如此,通过生活化素材的选取和利用,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推动着课堂教学的顺利、高效进展。
二、以生活为背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是促使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的媒介。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等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解知识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切入点,通过创设可操作数学情境的形式来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具象化、生动化转变,从而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例如,以“百分数”这部分内容为例,课本上关于这部分知识的应用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比较陌生。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熟知的购物理念引入到课堂中,将百分数的应用设计成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应用题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熟知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答问题。比如某商场正在搞促销活动,衣物一律八折出售。某位同学的妈妈花了200元给该学生买了件外套,那么外套在打折之前的价格是多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相关经验进行解答、计算。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设定相关情境,将有关习题的设置引入其中。比如两家商店为了吸引人流,纷纷对商品进行打折、促销。已知甲商店实施满200送50的活动,而乙商店则实行8折优惠的活动,那么哪个商店的活动力度比较优惠?等等,这样结合学生的具体生活营造情境,能够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此,便将枯燥习题讲解以趣味生活化情境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以生活为平台,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传统将教学范围和内容局限在课堂中的限制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从课外作业入手,给学生搭建实践操作的平台,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更为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相比于传统题海战术时的课后练习方式来说,这种贴近生活的课后作业形式是学生喜爱且乐于操作的。
        例如,完成“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为了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整理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操作型的课后作业,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进行探究,到公园或是马路边等公共场所对不同人群的日常饮食状况进行采访,询问人们每日所吃的食物,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对此进行分类整理并制成扇形统计图,从中了解人们对食物的喜好,并给人们的饮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家庭收入进行合理分配,比如将家庭的各项支出罗列出来,计算出每项支出所占据的比重,并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观察支出是否合理并去除一些不合理、过度的开销。如此,通过实践操作型课外作业的布置,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观念,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意义充分显现了出来。
        总之,生活化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在充分了解自身学科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究生活化教学应用于数学课堂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使单调、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充满灵动与活力,为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全面改进和提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袁恒旺.让数学回归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8
        [2]曾权.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报刊荟萃:下,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