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学习写作乡村生活的蓝本。
一、以“课题”为点,悟“文眼”之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课题是文章构成的重要一部分,引导读好题目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课文题目一般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有密切的关系,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读懂作者这样取题目的用意,即同样的材料因为表达的中心不同,那么题目的用词就有所不同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写文章的题目也有个评判的依据。
二、 以“句群结构”为点,悟“文纲”之道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为此,训练学生研读课文的思路,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构思,可以让学生领悟课文的精妙构思,掌握带有规律性的一类文章的结构模式,就能打开广阔的思维空间,写出结构严谨、主旨集中的文章来。
三、以“经典语段语言”为点,悟“文粹”之精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得──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麦哨》是一篇美文,在修辞手法上胜人一筹,在用词的精彩上令人叫好,在句子之间的安排上令人佩服……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美美地读,更是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这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文章语言语段的精华所在,即让学生领悟“文粹”之精。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以“文本内涵”为点,悟“文思”之魂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反思】
在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都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正因为有了思想的升华,文章就有了深度和内涵。学生学写文章,仅仅考虑结构和语言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使文章有思想,即灵魂所在,因此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明白作者提炼文章灵魂的思维过程是帮助学生领悟提炼文章主题的方法,即领悟文本的“文思”之魂。
五、以文本为 “切入点”,捕写作之灵感
师: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提示: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但平时学生对这些事物熟视无睹的,习以为常,写得平淡无奇。今天借《麦哨》的契机,学生把这些事物纷纷写得精彩纷呈。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我说把文本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叶茂。即充分用好文本,因为文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用好范例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直接渠道,而且以读悟写,读写整合,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