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因种种原因导致主观上无法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感,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中,多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荡然无存。这不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更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所以,重建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敲开高中教师的“职业幸福之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中教师 职业幸福感
正 文:
众所周知,在义务教阶段高中教师职业压力最大,幸福感严重缺失。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教师职业幸福感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高中教师因种种原因导致主观上无法体验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感,长期处在消极情绪中,多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荡然无存。这不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更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所以,重建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能够敲开高中教师的“职业幸福之门”。
一、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主观因素
1)高中教师个人对职业幸福的理解影响着幸福感的获得。
幸福感是主观感受,高中教师个人对职业幸福的理解影响着幸福感的获得。如有些教师认为受人尊敬、工作稳定、待遇不错就是一种幸福,而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成长、师生关系融洽、学校认可自己就是一种幸福……对教师职业幸福的不同理解,导致现实生活中职业幸福感的获得路径不同。
2)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关。
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还与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有关。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幸福指数越高,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人的幸福感低。由于从事高中教师这个职业的目的不同,工作的体验就不同,如真正热爱高中教师这份职业的人,一开始就会更多的体验到职业幸福感,从而心理健康水平也高;而一个只是把高中教师当成谋生手段的人,一开始就能体验到职业幸福感的人是极少,多数人长期带着情绪工作,心理资本内耗严重,心理健康水平低。
3)一个人主观幸福感还与解释风格有关。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把人格分成“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乐观型的高中教师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为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而悲观型的高中教师则认为自己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的事件一桩接一桩,自己是无法操控的。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解释风格的高中教师会有不同的归因模式,不同的归因模式就决定了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高低。
2、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客观因素
1、)社会过高期望和过低关注导致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教师就应该活得像圣人一样,两袖清风不问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可是,社会高期望值和过低关注度形成鲜明对比,造成教师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如今,高中教师从业信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可以理解,但无论孩子出现问题就归咎老师,甚至和老师发生严重冲突纠纷,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然而教师的工资待遇并不高,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让教师抬不起头,社会地位自然无法提升,从
而导致职业认同感缺失。
2、)学校功利化教育和消极的评价机制导致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
高考升学率奖惩制度及教师评价体系等因素对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已变成升学教育,高考升学率与分级晋岗、奖金、职称等挂钩,忽略教师工作态度及努力过程,忽视对教师职业规划发展及良好职业个性养成的引导,导致教师心理失衡,产生信任危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幸福感自然无从谈起。
3)教学任务重和繁重的检查导致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
高中教师原本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还兼职学校其他工作,还要应对各级各类检查及上报资料,这让很多教师身心俱惫,常常感叹:“还能让人清清静静地教书吗?”双重压力下,高中教师分身乏术,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中,身心失衡,自然无法感受到职业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是关注个体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个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共同走向幸福。
三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去敲开高中教师的“职业幸福之门”。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人格品质,致力于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激发和唤醒高中教师内在的积极力量,重建职业幸福感,对于提升高中教师幸福指数及教育教学质量都大有裨益。
1、提升高中教师积极情感体验能力,增强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练习。幸福感是主观感受,更需要积极情感体验来去建立。高中教师要锻炼积极情感体验能力,首先需要建立自我效能感(自信),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根据自己能力大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在定制职业发展规划上目标要具体切实,切不可满目攀比好高骛远,否则达不到目标就会产生“我不行,我没用,我看不见自己未来……”的消极心理。其次,任何糟糕的事情都有积极正面的意义,我们要汲取其中有利于自身成长的积极因素,而不是盯着闹心的地方。总之,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就能积极应对消极环境和负面事件,从而提升积极情感体验 能力,增强主观幸福感。
1、帮助教师挖掘自身积极的人格品质,重建职业幸福感。
塞利格曼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幸福需要建立在优势和美德之上的,利用自己的优势所获得的幸福感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感。要帮助高中教师挖掘积极的人格品质,必须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美德入手,关注他们的成长:如在教学技艺提升上帮助他们搭建平台、锤炼自己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成绩面前,强调教师们的耐心付出,帮助他们看清自己的教学优势,并弥补短板。在人际关系上则注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教师的优势和美德被开发的越多,人则越乐观,乐观的人把工作中各种压力转化为成长动力的能力就强,才能做好“知行合一”的表率,从而赢得社会及他人的尊重、获得职业幸福感。
2.构建积极的心理支持系统,重塑幸福职业生涯。(和谐的人际关系)
积极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事关系、和谐的社区家庭氛围等都能为高中教师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为重塑教师幸福职业生涯提供有力支撑。这里重点说说构建学校积极心理支撑系统,学校要调研每个教师对自身成长的期望值和对学校的期望,明确他们现阶段和长远的心理需求,为每个教师定制个性化的成长方案,并主动搭建平台,提供专业成长路径。这样,才能让每个教师都有集体归属高,才能实现重塑幸福职业生涯。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试想,缺少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如一盏不够亮、忽明忽暗的灯塔,又怎能引领高中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呢?教师不幸福,学生敢幸福吗?是呀,教师是促进学生幸福和发展的人。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学生遇见一个个不幸福的教师,学生的幸福观、发展观就无从谈起。所以,高中教师幸福不仅仅关乎个人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们整个高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的幸福五部曲之一——《真实的幸福》。
2.网络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