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当中一个永恒的课题。在疫情的影响下,增加了野生动物生命教育、科学防疫等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延期开学不能停止生命教育的进程,学校和老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开启线上“云端”教育新模式;采用家校共育教学形式,合力帮助学生在疫情期间健康成长;将战“疫”英雄等人的感人事迹引入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指明方向,树立学习的榜样,助力疫情下的生命教育继续开展。
关键词:疫情;生命教育;学生成长
自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本次疫情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潜伏性、流动性等特点,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延期开学开课。在疫情肆虐之际,学校如何继续开展生命教育?又该如何关心与呵护学生成长?应该说,这些问题都是教育者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德育课题。面对形势严峻复杂的疫情,在有效进行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如何继续深入推进生命教育以及促进学生成长,应该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进行探究和分析。
1.疫情赋予生命教育在特殊时期的含义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学会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生命教育因而带有了特殊时期的色彩。不得不承认,这次疫情暴露了我们国民生命安全、防疫知识、生命教育方面的漏洞和缺陷,尤其是对野生动物生命教育的匮乏。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病毒来自于野生动物这一说法已然确切无疑。可是,仍有部分人依旧固执己见地不承认这个观点。同时,也有很多人呼吁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这看似正义凛然的要求,实则难逃“亡羊补牢”的后知后觉之思想迟钝。因此,疫情让生命教育变得更加迫不及待,让生命教育逐步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应该说,疫情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了社会大众乃至全世界人类都应该自觉自发学习的科目,具体的内容则应包括野生动物生命教育、防疫救护生命教育等,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科学防疫。这些新的含义补充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疫情的蔓延和危害,也使得生命教育变得更加具有普适性和时效性。
2.疫情下开展好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实践
2.1教学手段:在“云端”上开启生命教育新模式
疫情虽然使得老师和学生难以相聚在同一间教室里,但却无法阻止大家同在一间网络直播室里。延期开学期间,手机、电脑上多种网络即时通讯平台帮助师生在“云端”上继续生命教育之旅。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积极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网上升旗、召开线上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切实做到与学生齐学习、共成长,保证生命教育不断线、不停歇。
如:老师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把疫情相关的常识等内容进行直播授课或者视频回放,让学生在线上同步学习课程。在网络课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疫情和野生动物关系的看法,并通过发送网络表情来进行互动,创设一种活跃的网络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一种“云端”课堂形式中,会加深对疫情的了解,并进一步领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2.2教学形式:家校共育协同助力学生成长
老师通过进行线上教学,为学生讲解关于新冠肺炎及其防护知识、居家卫生习惯、安全意识的内容后,家长除了陪同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之外,还可以自制课堂测试练习题,或者跟学生一起回忆课堂内容,及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
如:老师在课上讲授有关“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内容之后,家长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一起,利用网络资源,浏览网上博物馆,观看纪录片《一起去探寻生命的本质和自然的奥秘》《蓝色星球》《大自然在说话》等作品。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协同教育,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2.3教学内容:把战“疫”英雄作为生命教育素材
坚持“育人先育心”的学生德育理念,将课程学习和战“疫”英雄事迹相结合。老师要把这次疫情中不畏磨难、不怕牺牲的各行各业英雄,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们向这些国家英雄学习,把困难当作磨砺,做到在灾难面前与国家人民共患难、同呼吸,与祖国一起成长。
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给同学们讲述一下钟南山、李兰娟、黄锡璆、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们在心中自觉树立学习的榜样人物,并写下学习心得体会。从而更好地完成融学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为一体的生命成长教育课程。
结束语
当下,疫情仍在继续。面对这场人类灾难,我们要把它视作最好的生命教育素材,我们要把危机转化为成长的机遇。虽然我们无法判断意外和明天究竟哪一个会先到来,但是我们可以把恐惧的心理变为战胜疫情的信心。生命教育与学生成长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课题,面对疫情,我们必须把停留在疫情期间的考试成绩、分数排名上的目光,转移到特殊时期的生命教育之上,转移到关乎学生成长的教育根本问题上来。让学生们通过对疫情下生命教育的理解,更深层次地领悟责任与担当,唤起生命共同体意识,进而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若妃.注重生命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文学教育,2020,(3):168-169.
[2]马秀萍.浅谈对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9,(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