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环境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的基础,也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介绍,根据环境监测数据的特性,分析了数据审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如何通过数据审核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 审核
一、监测数据审核的作用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是指对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分析测试过程中原始数据处理是否符合要求的核查。为规范监测数据审核和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异常监测数据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处理,确保上报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可靠性[1]。在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作为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加强对具体数据的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数据出错问题的发生,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质量。
二、环境监测各环节的数据审核内容
监测数据由原始记录表组成,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单、采样记录表、样品交接单、分析原始记录表、质控通知单,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采样记录表、分析原始记录表分别由采样人员和分析人员填写完成后,要认真进行自查,明码样品应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确认无误及无异常情况后签名,由本科室进行一级审核;
采样人员负责整个采样过程的规范性,采样原始记录填写的完整性,样品交接单填写的准确性、采样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例如水质流量、颜色、pH等与同期变化较大,了解企业废水工况发现含毒性物质较高等情况)需在采样原始记录和样品交接单的备注中注明具体情况。
分析人员负责整个分析过程、方法选用、操作的规范性,计算的准确性,分析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例如例行样品与之前分析的结果差别较大,样品毒性物质含量较高、干扰无法消除等情况)需在分析原始记录表的备注中注明具体情况。
样品交接人员负责所接收样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出现异常情况(例如样品过期、破损、未加固定剂等情况),如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当场可以补救的,应告知采样人员立即补救并在样品交接单备注中注明具体情况,如不能补救应将样品退还采样人员不予交接。
三、监测数据审核的流程
根据环境监测工作制度,提供监测数据的部门在质量认证过程中必须建立监测数据三级审核制度[2][3]。技术人员对数据进行检查,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判断和处理,并记录处理办法,作为数据的一级审核;由技术人员报送的监测数据必须由质控室审核负责人进行二级审核;上报数据经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盖章为三级审核。
一级审核即为采样记录表、分析原始记录表中的复核,负责采样记录表、分析原始记录中数据运算的正确性、并对明码平行样进行解密。各监测科室负责一级审核,并在原始记录上签署复核人;
二级审核即为采样记录表、分析原始记录表中的审核,负责采样记录表、分析原始记录表中数据的完整性,并保证引用标准方法、规范和有关信息的正确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二级审核,并在原始记录上签署审核人。
三级审核进行质控方面的审核,质量管理负责人承担三级审核,负责对密码平行样、加标回收样及质控样品进行解密并判断是否符合质控要求,在质控数据合格后签署质控通知单,并核对任务单保证监测过程中文件(任务单、采样记录、样品交接单、原始记录、质控通知单等)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监测数据原始记录由质量管理科报相关用数部门。
监测数据由各级审核人员按规定审核内容进行审核,不强制对上一级审核内容进行核对,承担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应对监测数据按50%的比例进行抽查。数据在审核完毕签署姓名后发现错误,根据错误原因由数据报送人员和相关审核人共同承担责任,与其余各级审核人无关。
四、监测数据的审核要求
建立严格、规范的数据审核、跟踪制度,并纳入正常的质控管理程序,严格遵守有关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及管理规定,认真审核各类监测数据,加强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完整性和可比性审核及时发现各类异常数据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按规定分析、调查、处理、上报[3]。
1.1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审核
在数据代表性审核过程中,严格审核数据形成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样品的质量,确保样品要能够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在实验室分析过程中,认真审核原始记录,并对整个流程操作的规范性进行审查,确保监测数据形成的各个环节均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及时对异常数据形成的最初环节进行分析,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1.2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审核
在数据完整性审核过程中,认真审核监测任务的采样频次,杜绝在监测过程中出现漏测情况。在具体采样分析过程中,需要全面审核辅助测试项目,并对样品分析方法和测试精度进行具体审核,确保测试精度能够与最终监测目标相符,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积极分析影响监测结果的不确定因素。在具体审核过程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重复监测,确保数据审核的完整性。
1.3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
在数据可比性审核过程中,通过将环境监测数据在实验室内与统一的样品之间进行对比、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对统一样品的项目监测进行对比提高数据审核质量。对于两个相似企业做好类比分析,当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人员对其中一个企业进行准确可靠的审核后,通过对同类企业的数据进行类比分析,提高数据审核的效率。
五、异常监测数据的判定原则
1.规范性原则。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应严格遵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如沙尘暴数据剔除、地表水断面报断流等,如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则可能形成异常数据。
2.可比性原则。各测点(断面)监测数据都应与同期历史数据、本年度上期(上周、上月、上季等)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延续性。应对每一测点过去五年或五年以上间同期历史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各取三个)进行比较,如超过历史极值或虽未超出范围但变化规律异常则可能为异常数据。
3.相关性原则。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之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如大气氮氧化物与二氧化氮之间、水中三氮与总氮之间、COD与BOD之间、水文参数与气象参数之间),如发现此类数据间关系异常,则很可能为异常数据。
4.完整性原则。各要素监测数据均应具有完整性,如河流断面出现断流时,应同时考虑流域之间、上下游之间各断面数据的完整性,如上游未断流而下游断面出现断流,则应立即进行调查,无合理解释则应视为异常数据。
5.合理性原则。整体或局部监测数据发生显著变化(20%以上),长期未检出或不超标项目出现检出或超标,特别是有质量级别、类别变化时,应综合分析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各种因素,如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则可能为异常数据。
六、异常监测数据的处理
发现异常数据及时报质量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组织对异常数据的原因调查,并将质量监督检查记录及时下达到相关责任部门,及时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后交质控室审核,质控室负责进行后期的追踪验证。如需留样复测由质控室通知相关分析人员,在24小时内报送复测数据。
七、结束语
在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并应用相应的技巧做好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这就要求数据审核人员不断积累经验,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監测数据,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浅谈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审核 李大伟 周丽 胡峰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01)
[2]浅谈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的不足与对策[J].林伟娟.生物技术世界.2013(01)
闻欣,王合生,杨丽莉,张哲海,张迪生 对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现场监测活动管理模式的思考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4(3):1-4
[3]林静銮.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