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境,多措并举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作者:张秋红
[导读]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先给孩子,所以孩子认为家里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变得自我,没有分享的经验。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磁灶镇张林中心幼儿园 362200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个学习和交往的的过程。小班新生刚入园,老师拿出新的玩具,有的孩子便会马上抱在自己怀里,不给别的孩子玩;区域活动中,有的孩子即使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情愿让给其他小朋友;户外活动时,有的孩子占着荡秋千,不肯给同伴玩,根本不理会所谓的游戏规则等。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造成幼儿不与同伴分享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停留在小家庭,幼儿没有分享的意识。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好吃的好玩的都是先给孩子,所以孩子认为家里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变得自我,没有分享的经验。
  二是刚入大集体,缺乏交往分享的技能。来到幼儿园面对新的集体、新的小朋友,他们还没有学会交往,不知道东西要分享,理所当然出现了独占玩具的现象。
  大部分幼儿初入幼儿园没有分享的意识,缺乏分享的技能,加上偶有家庭不正确的分享观,造成幼儿不会与同伴分享。



  那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分享行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托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形成交往的意识
  1.讲故事。利用绘本故事,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分享。例如绘本《全都是我的》。故事讲述了小乌鸦挺可爱的,就是有个坏毛病,一看到别的小伙伴有什么好东西,马上就想占为己有。于是,所有朋友都得提防他。小乌鸦整天趴在被窝里,朋友们玩得很开心,而小乌鸦只有这些弄来的玩具。渐渐的,他开始感受到孤独,终于明白自己霸占这些东西一点都得不到快乐,他想到了一个好方法把这些东西统统还了回去,开始享受到了分享的乐趣,也有了很多朋友。讲完故事后,请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小乌鸦会感到孤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经过讨论,孩子们慢慢懂得了要与小伙伴分享、友好相处。此外还有《分享让我很快乐》、《金色的房子》、《孔融让梨》等绘本故事,老师通过向幼儿讲述不同的分享故事,让孩子们知道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还会从中获得更多。
  2.进区域。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教师可利用不同区域的功能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3.过节日。过中国传统节日,让幼儿获得分享的喜悦。例如:中秋节到了,园长妈妈准备了月饼让孩子们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与品尝;冬至到了,幼儿园分发糯米团到班级,让孩子一起搓汤圆,搓完后向同伴分享自己搓的汤圆,一起开开心心享用美味汤圆;元旦到了,利用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新年祝福贺卡,制作完成后孩子们互相交换祝福贺卡,得到同伴的祝福。
  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形成交往的意识。
  二、设置交往的情境,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1.玩具分享日。班级活动区中,我们专门设立了一个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玩具区,让小朋友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放到分享区,供大家一起玩。凡是带玩具来的幼儿还可以向全班小朋友介绍玩具的玩法。玩具分享区的玩具定期更换,(娃娃、动物毛绒玩具、各种枪、汽车玩具等)那里成了小朋友最喜欢的地方。他们不仅愿意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也学会爱护别人的玩具,从中体会着快乐和友谊。
  2.分享活动成果。主题活动结束后,让所有的小朋友一起来分享我们的成果和快乐。如开展主题活动“汽车叭叭叭”时,我们创设停车场,除了让幼儿带各种汽车玩具、还鼓励小朋友与家人一起制作的汽车。活动结束后,他们抢着告诉老师:“小朋友都喜欢我这辆车。”“他们问我怎么做出来的。”小朋友沉浸在分享的快乐中。
  3.成立线下小组。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同伴一起玩耍交往的机会,如何增加孩子们交往的机会呢?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将幼儿四至五人分成一个小组,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互相上门拜访,让幼儿轮流做小主人。通过这些线下小组的方式,让家长和孩子形成交往的常态,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
  三、创设交往的生活氛围,养成幼儿的分享行为
  1.榜样示范。在一日生活中,老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和家长的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应当把握每次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出好的行为示范,激发幼儿模仿和学习。
  2.言语指导。幼儿早期的分享行为主要来自于家长、老师等人的提示和鼓励。在一段时期内,孩子尚不能把它变为自己的自发行为。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一起协商分享中出现的问题,渐渐地让幼儿学会自己协商学会分享。
  3.鼓励表扬。教师随时观察到的好的分享行为及时表扬鼓励。例如:洋洋小朋友今天带来了一个玩具,他主动让给别的小伙们玩玩,这时候老师在集体谈话时:请洋洋小朋友说说你今天高兴吗?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这么开心,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说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共同依托情境,多措并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