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德育途径例谈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   作者:饶绣霞
[导读] 这些论述说明,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当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生命的教育。
湖北省咸丰县清坪镇中心小学 4456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语文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些论述说明,语文教学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当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生命的教育。
  一、品读文本以明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就中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任何一篇文章产生的过程,都是作者某种思想产生的过程,作者的旨意、思想倾向常常蕴含在文章的词、句、段或整篇当中,甚至是标点符号中。因此,读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从弄清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确思想、领悟哲理、陶冶情感。有的课文,可通过抓重点词句细细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壮士诱敌上山、峰顶歼敌那部分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通过逐词逐句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抡”“大吼”“喷出满腔怒火”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五壮士英勇无畏,势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这样一群具有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的英雄形象就屹立在学生面前,映在学生的脑海中。又如《挑山工》一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挑山工说的“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从而悟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朝着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以动情
  德育的目的不单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重要的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这种转化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接受思想熏陶、精神渗透和情操感染。
  1.语言描述调动学生激情。教师可以通过激情洋溢、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描述,把教材中蕴含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就能形成独特的情感氛围,创造德育最佳的心理影响,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中介受到感染,产生爱与憎、喜与悲、敬与鄙的情感,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描述了首都人民在北京长安街送总理灵车的感人情景,但由于年龄、时间差距,现在的学生对于周总理的逝世给全国人民带来的悲痛欲绝的感情缺乏深切的感受。教学前应先介绍周总理的生平,以及他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些实例,然后再沉痛描述当时感人的情景。还可结合《一夜的工作》等课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使其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那沉痛、肃穆的情境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内心充满对总理的崇敬和怀念。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如对于写景状物的文章,通过远程资源和自制教学课件,利用色彩鲜艳、动态逼真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体验,使之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桂林山水》一文的教学,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一些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从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激情朗读体会情境。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抑扬顿挫中展开联想、进入情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用第二人称叙写,抒情味很浓,特别是每节的首尾几句和最后部分,更是把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真挚友谊和依依惜别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可按不同角色进行,朗读时紧扣重点词句,体会真情,读出强烈的语感,读出惜别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想象列车启动到加快直至远离,车站人群的具体情景,从而体会志愿军战士的心情,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在情景中受到思想教育。
  三、内外结合以促养成
  德育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是不够的,不可能全面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操。要使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得开发课外的潜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除了能广泛地摄取各种信息、拓宽知识领域、训练操作技能外,还能极大地充实思想、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学到做人的道理。如通过课外阅读古诗文、国学精粹、伟人故事、忠孝雅诚读物等,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总之,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书必然育人,育才必先育德。”康有为先生也说过:“育人重在育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德育渗透要自然贴切,切忌空洞的政治说教,更不能牵强附会;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更不能让德育冲击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