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本质,落实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2/26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8期   作者:刘建丽
[导读]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10月29日,由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国培计划(2019)”。
四川省峨眉山市九里镇小 614200 四川省2019年国培项目县学员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10月29日,由中国教师研修网承担的“国培计划(2019)”——四川省青年教师助力培训在峨眉三小开展了小学数学研课磨课活动。根据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培训设计,在国培研课磨课阶段中安排了跨县交流环节,来自峨眉三小的雷淑珍老师和来自井研研城小学的叶彦莉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关于《圆的周长》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课。两位老师各显风采、各具特色的课堂让我近距离的领略到每位优秀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这两节课教学风格各异,但每节课都有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一、美美与共: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
  1.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突出探究圆的周长的必要性。雷老师以“需要给圆桌和菜板边缘箍铁皮”这个生活实际问题为情境,引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叶老师则以两只瓢虫的爬行轨迹这个有趣的情境,引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它与正方形周长的定义区别在哪里?用连续两个问题激发学生利用旧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2.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探究。两位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小组合作中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认识到圆的周长可以通过绕线法、滚动法等来测量圆的周长。此时,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话锋一转:雷老师画了一个圆在黑板上让学生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叶老师是利用栓线物体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让学生测量这个圆的周长。面对这样的圆形如何来测量它的周长?学生面露难色。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跳出围、绕、滚的测量方法,以问促学,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一种更为一般化的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和欲望。
  3.重视数学实践活动,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两位老师都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展开测量、实验、计算、验证等活动,在“做”的过程和“思”的过程中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从中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本节课的内容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如:测量圆的周长、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时都让学生体会“画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在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时体会“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各美其美:彰显数学教学的个性
  1.教师教学设计与构思的差异。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都会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精心安排与策划。雷老师的课扎实平稳,一步一个脚印,教学设计严谨,构思精巧。叶老师课则与时俱进,走在了教学改革前沿,她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2.教师对教学目标解读的差异。雷老师的课侧重于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同学们从活动中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后,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公式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倾向于“做”。叶老师更注重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比较、猜测、验证、再验证、观察、思考等多种课堂活动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关键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从而真正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更能体现在“做中学”。
  3.数学课中关键学具选取的差异。本课中,雷老师在学生探究圆周长的活动中,由教师为每个小组统一配备一个厚厚的圆片供学生使用。当然,教师此举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易于操作,减少测量误差。但个人意见是否应适当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材料会更贴近生活、更有亲近感和说服力呢?叶老师在此环节虽然也是先每组使用同样面值的一枚硬币进行探究,让学生发现为什么同一枚硬币数值会不一样? “周长÷直径=3倍多”是否科学?由此引发第二次小组探究活动:用自己所带实物再次验证。两次学具的选取和使用富含深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让人佩服教者对课堂大胆改革的创新意识。
  4.数学课巩固练习设计意图的差异。两位老师在进行知识的巩固应用时,本着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体验、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回过头去解释或解答实际问题,但各有侧重。
  5.数学课中育人价值深浅的差异。雷老师在学生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后,顺势介绍圆周率,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数学文化,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叶老师用语音和视频的方式展示了丰富的数学史,让学生增知识长见识,求真理悟道理,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荡起学生甚至听课教师的爱国情感,育人价值之深显而易见。 
  三、美人之美:启发深层的教学思考
  我们的数学课,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助推课堂转型。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由“基于教”转向“基于学”,让学生“立在课堂中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深层感悟,实现深度学习。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停笔有思考,反思有内容。让课堂在碰撞、质疑、思考、探究、验证中渗透数学思想,体现育人价值。
  总之,两节同课异构中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服务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智慧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的教学效果,殊途同归,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