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5月总第169期   作者:邓志先
[导读] 使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 628400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思维敏锐,但容易偏激;热情,但有较大的波动性;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对家长、教师表现出逆反心理。为此,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根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初步掌握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巧妙利用教材问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具体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理论联系实际,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讨论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例如:我在讲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从理论上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那么,为什么同卵双胞胎长相却不完全相同呢?为什么一株水生植物水上叶片和水下叶片的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呢?”经过学生充分地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生物的性状发育并不是完全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的,外界环境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生物的性状应该是由基因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遗传物质是内因,外界环境是外因。由此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品质、人格、情趣、意志以及智力的形成和发育同样受到环境的影响。
  再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概述”一节内容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根据你们的观察,生物在其生存的环境中,究竟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生物对环境又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对此问题很感兴趣,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踊跃发言,对此问题认识深刻,在此基础上,我顺势把话题转移到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上,使大家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思考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求大家自觉地摆正这一关系,充分认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自觉地使个人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


  二、学会点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巧妙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通过启发、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而精彩时,我就带头鼓掌,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甚至错误时,我总是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者给予一定的引导、启发,给学生提供能回答正确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困难,犹豫、徘徊时,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常对他们说的一句话是“给你点赞”,或者给他们一个会心的微笑,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闪光点,正面引导、鼓励,用语言、动作、手势或眼神向学生传递赞许的信息,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在成功中体验欢乐,提高自信心和成功的勇气,从而获得更进一步的动力。总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充满激励,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缺少相互间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就能弥补传统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如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污染情况的调查”。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由6~8名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构成。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访问、实地调查取样、实验分析等,写出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从中学到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结合“生物科学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没有谁的成长一帆风顺,任何人都有经历挫折的体验。教师要设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致对人生和社会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例如,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经过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才发现并揭示出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的成果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35年后,孟德尔的发现又被三位植物学家在实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受挫、失败和成功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学会认识挫折,正确地对待挫折。
  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努力,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