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心”德育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微探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陈从荣
[导读] 就要精心备课,选好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课堂效益也才会有显著的提升。
湖北省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 443300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育人先要育心,“润心”德育是润泽心灵的教育。中职德育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显山露水,在“润心”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 “润心” 德育 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中职德育课的任务十分明确,关键是如何贯彻落实。传统中职德育教学中,教师常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读书——分析——提问——讨论——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味说教,显得生硬、刻板、毫无生气。就其效果而言,学生虽然表面上知道了某些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实际上既不入心也不入脑。在倡导“尊重学生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下,中职德育课就是要重视体验、重视感悟,彻底摒弃灌输式教学和形式主义教学条框,对学生的知、行、情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如何使德育教育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浸润学生心田?本人认为,在德育课中树立“润心”理念,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功能。其运用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备课,润心无痕
  中国通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观点、新思想、新问题层出不穷,中职生的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觉醒。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传统要快得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传统的要完整得多,先进的多,学生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设计德育目标要实,忌高、空,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同时必须走在学生的前头,领先于教材,在细节拓展上下工夫。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构成,平时阅读视野要瞄准名人传记、回忆录,乃至最新的学术成果等,以淘金般的目光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点点滴滴,才能使春风源源不断吹化片片积雨云。
  例如,在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关于“内省”的内容时,我给同学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五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我问学生: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学生的兴趣迅速被调动起来,讨论相当热烈。有的说:他不想给他妈妈;有的说:他想自己吃;有的说:……
  我接着讲:如你们所说,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霎时,母亲的眼里充满了泪花……他妈妈说:我几乎要错怪他了,多好的儿子!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能力。
  我告诉学生:他妈妈最后说的话就是内省。学生在这样的讨论和感动中,收获了教育。
  二、材料鲜活,润心无迹
  不分时机的说教必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其效果可想而知。这好比雨下得不是时候,下多了,势必引起灾害。因此抓住时机、寻求契机地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中职生对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都充满好奇,非常希望了解这些现实问题,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以此为契机,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引入历史与社会课堂,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使之与历史事件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德育教材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鞭挞,无不浸透人的情感。我们教师对政治事件,必须做到公正客观、爱憎分明。同时,教师须首先动情,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自己与人物的情感联系,并将这份真挚感情,溶入教学之中。教师先动情了,才可能用丰富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根据不同情况,语态或欢快、或悲伤、或高亢、或低沉,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与催化。不知不觉使得学生在德育的学习过程中也与政治、道德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升华为精神动力。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相关道德内容时,让同学们讨论学习了“的哥拾钱十年后上交”的故事:一的哥在车上拾到2万元钱后,因一时糊涂,没有还给失主。但从此之后,他说:“这两万元钱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我心头。想上交,但又怕别人说我,一直在犹豫中度过。”后来,他成了家,并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感到十分羞愧。最终,在他拾到钱十年后的一天,他鼓足勇气到派出所上交了那两万元钱。他说:“钱上交后,我才睡了一个好觉”。
  我在教学中,提了两个问题:这个的哥为什么十年后才上交拾到的钱?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他为什么十年后还要交钱?同学们通过热烈的讨论,在无形之中理解了道德的力量,弄清了道德的含义。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评价的标准就是善恶。这比干巴巴的去讲含义、讲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三、创设情境,润心无声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许多胸怀育人大目标的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汇成一股推动学生天天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这交融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掺杂痕迹。所以,观摩他们的课,每觉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学生在这股力量推动下,软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有能,这才是教育的艺术。”这些老师鬼斧神工般地随意调制,使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绝不显山露水,在无痕的意境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令人神往的德育境界,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方向——德育无痕,润物无声。
  例如在学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内容时,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了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品《可怜的厂长》,因为学习方式的变化,虽然情节简单,学生兴趣依然非常高,所以掀起了课堂学习的高潮。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就领悟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可怜的厂长
  销售科长:厂长,大事不好啊!(惊慌的样子)厂长:什么事啊?慌什么?(翘着腿,不在乎的样子)销售科长:我们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全部被退回来了。厂长:什么?销售科长:我们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全部被退回来了。对方说我们产品质量有问题。厂长:把管质量的科长给我找来。技术科长:厂……长,您找我!(很害怕的样子)厂长:怎么回事?啊!技术科长:我查了一下,是技术员图纸看错了。厂长:按规定,你不是还要审核的吗?技术科长:那天,我的幺舅子结婚,我喝多了。没仔细看就……就签了字。厂长:我的妈,这是1000万啊,你……你们……(气得瘫在了椅子上)
  最后,厂长出示“科技创新是动力”的牌子,销售科长出示“产品质量是生命”的牌子,技术员出示“劳动者素质是关键”的牌子,集体谢幕退场。
  总之,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做到润心的效果,就要精心备课,选好材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课堂效益也才会有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
  [2]贠金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互联网。
  [3]刘雁坚 《历史教学的德育艺术》.互联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