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中医内科诊疗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作者:张春晓
[导读] 中医内科治疗是临床诊疗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起到诊疗一些疾病的效果,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也具有综合诊治的作用。
        【摘  要】中医内科治疗是临床诊疗方法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起到诊疗一些疾病的效果,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也具有综合诊治的作用。但由于中药治疗疾病过程中,通常具有疗程长、见效慢的特点,这也较容易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心理现象发生。近年来,西医医疗机构多会在治疗一些疾病的过程中同时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对此,中医内科诊疗的过程中,若也能够采用一些心理治疗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也势必会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心理治疗;中医内科;启示

        心理治疗方法也可以称作为心理疏导,该方法的原理即通过对患者心理情况的了解,采用沟通的方式,提高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认识到疾病的发展状态,治疗状态等,以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患者的焦虑。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往往会具有诊疗时间长,药物见效缓慢的特点,这也较为容易导致患者的情绪波动现象发生。对此,若中医诊疗的过程中,同时施以心理治疗法,这对提高中医诊疗的效率是十分有利的,对患者的恢复健康也具有积极意义。
        1.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
        与病人建立平等的关系———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之一。心理治疗师与病人建立平等性,病人才能接受医生提供的各种信息,并能无保留地吐露个人心理问题的细节,同时遵守和认真执行医生提出的治疗要求。同样,中医内科杂病通常是多因素造成的,医生往往也需要全面收集病人信息,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之后才能给出正确的诊疗措施,所以医患间的平等关系在中医内科诊疗中也十分重要,不容忽视。
        回顾医患关系模式的发展历程,最古老的是主动-被动模式,在这类模式中,病人仅仅是医务人员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而医生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病人是医患关系中的弱者。这种不平衡关系的根源在于大众的文化水平低下,而医生却拥有绝对的权威。随着历史的发展、大众文化水平的提升,医患关系开始倾向于平衡,并逐步过渡到指导-合作模式及参与-协商模式,这些模式极大地尊重了病人的自主权,也使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变得脆弱。近来医务人员惨遭病人伤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胡搅蛮缠甚至丧失理智的病人往往让医生有苦难言,加之部分“一边倒”的媒体渲染夸大,医生似乎变成了医患关系中的弱者。而在笔者看来,现代医患关系中,无法评判医生与病人孰强孰弱,或者说两者都是体制下的弱者,医疗纠纷就是一场弱弱相残的闹剧,但也不可否认部分医疗纠纷的发生发酵与医生高人一等、居高临下的态度有关。我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医者对待病人要“皆如至亲之想”“见彼烦恼,若己有之”,并怀有“普救含灵之苦”的信念,而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亦不能“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更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作为一名中医师,我们理应秉承优良的医德传统,尽管我们不能控制病人的想法和行为,但至少我们可以在交流中让病人体会到平等,这是良好医患沟通的开端,也是降低医患矛盾的可控手段。换而言之,平易近人、态度谦和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对医者自身的保护。
        2.保持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和谐相处方式,医生与患者之间良好的沟通现象。心理治疗最为直接有效的疗法即保持通畅的沟通,这种沟通应具有随时性,同时具有随机性。中医诊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对自身的病情具有焦虑感,这种焦虑感的产生与患者的病症情严重程度有关,与病人的治疗时间有关,同时与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着一定关联。对此,医生诊疗患者的过程中,若能够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对加强对患者的诊疗效果也会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患者在接受中医内科诊疗后,患者治疗期间若产生一些病症问题时,通常迫切希望得到医生的一些解释、得到医生的安慰等,但此时若患者无法取得与医生的及时沟通,这往往容易引起患者的内心焦虑感。若长时间没有与医生取得沟通,患者也可能选择放弃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选择其他治疗方法,这不仅不利于病人的病情快速恢复,也有可能耽误患者的病情。对此,中医内科诊疗部门在治疗患者疾病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树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树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也能够加快中医内科诊疗机构的发展。
        3.帮助病人自我调节心理
        病人在长期患病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形成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一般有焦虑症、抑郁症等,这种病症的产生对患者的病情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中医内科诊疗医生,还应该分析病人的这一心理,并帮助及引导病人克服心理疾病,积极进行病症的治疗,进而提高对患者的诊疗效率。这就需要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再帮助病人了解自身心理状态,以帮助病人寻找出心理病症的关键所在,进而治疗病人的心理疾病。一般而言,患者患有心理疾病时,这种疾病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调节,中医内科诊疗的过程中,也具有适应长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习惯。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说明了医疗服务中语言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医学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医学的本质属性。《素问·汤液醪醴论》言“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灵枢·本神》云“情志过激,先伤心神”“既伤心神,亦伤他脏”;可见古代医家已意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华佗神医秘传》中载“优可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因此,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必须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地去实践安慰病人的情感性行为,这包括表现出对病人感受的理解,给病人以抒发焦虑的机会,并给予开导、解释与建议。这些积极的语言能让病人感到温暖和安全,有利于协助病人调动内在的积极因素,解除心理隐患,完成自我修复,从而提高整体疗效。
        4.理性地处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所有问题都要辩证地看待。虽然医者要与病人建立平等的关系,但不能无原则地退让,遇到病人的无理要求,医者要坚决予以拒绝;虽然医者要与病人保持牢固的关系,但不能一意孤行,遇到久不见效的病患,医者要向其推荐更适合的专科医生;虽然医者要帮助病人找到自我修复的方法,但不能盲目自信,遇到有明确器质性病理过程及躯体症状的病例,医者要果断地使用药物,同时辅以心理治疗,力求达到最佳疗效。
        5.结语
        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更为注重对患者的整体健康调节,这种调节过程中若缺乏对患者的心理调节,也会导致中医诊疗过程出现一些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对此,作为中医内科诊疗医生而言,在贯彻中医诊疗中的综合调理方针时,不应忽视对患者的心理调节。这就需要中医医生认识到良好病患关系的重要作用,掌握帮助病人自我修复心理状态的方法,进而从缜密的诊疗思维实现对患者全面的诊疗,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轶,朱生樑.心理治疗对中医内科诊疗的启示[J].中医药导报,2015(13):1-3.
        [2]王俊.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初探[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69):13648-13648.
        [3]赵永厚.躁狂发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的研究与制定[C]//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