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2月刊   作者:卞永军
[导读] 名著导读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助经典作品的力量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深度解读核心素养四个层面内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名著的内涵、汲取营养。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对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卞永军     江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江苏  扬州  225131
【摘要】名著导读的根本目的是要借助经典作品的力量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而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深度解读核心素养四个层面内涵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读出名著的内涵、汲取营养。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对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朝花夕拾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12-240-02

         鉴于经典名著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艺术水准较高,学生要想在更深、更广的维度上透彻品读,则离不开教师有的放矢地合理引导,因而名著导读课重在教师的“导”。以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为例,其中既有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温馨回忆,也有成年后的理性批判,乃是“开着花的蔷薇”,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该怎样举重若轻地导读,才能让学生浸润在书香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呢?
         一、由点及面、广泛联系,叩开语言文字之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具备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沟通的能力,才能为其他素养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名著导读课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咀嚼经典作品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抓住一点、广泛联系,逐渐掌握言语运用方法,积累个体的语言文字经验,发展自身的语言素养。
         例如,在导读《朝花夕拾》时,笔者从词汇入手,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并概述鲁迅先生童年的生活片段,同学们说出了在百草园玩耍、在私塾读书、看无常表演、父亲让背书、隐鼠舔墨汁等许多片段。接着,从学生最感兴趣的“隐鼠舔墨汁”这一段着手,先是引导大家朗读、圈出段落中“但、竟、也、而且、便、则”这六个连词,接着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隐鼠情感的直白表达,即“这使我非常惊喜了”,引导学生思考:连词的运用和作者的惊喜之情有什么样的关联?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分析,得出“具有转折、承接含义的连词是作者心情的体现,两者配合相得益彰”的结论。当学生在一点上有所突破后,引导他们进行广泛联系、深入挖掘,引导同学们回忆、归纳整部散文集中连词的使用情况,帮助他们在比较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中进行查找、分析,发现在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中都有大量连词的创造性使用,这些连词既将整个段落连接在一起,又承担了表情达意的功能。正如叶圣陶所言:“语言里象‘虽然’‘那么’‘固然’‘但是’‘因为’‘所以’之类的词好比门窗上的铰链,木器上的榫头。”[1]由此,学生在系统地对比总结中对鲁迅散文作品的语言文字有了新的认识,好似离这位“大文豪”又近了一步,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而由连词这一点联系到《朝花夕拾》整部作品语言特点的导读方式,既帮助同学们掌握了鲁迅先生叙事性散文的“语言密码”,又提升了他们的语言文字素养。
         二、由浅入深、仔细探究,奏响思维发展之歌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途径。“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尤其是思维深刻性的发展。研究问题越具体、越深刻,往往越能激发学生投入的激情和持续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发展。”[2]初中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在探究名著思想内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独立,进而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
         作为一本书,《朝花夕拾》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阅读,势必要使其具备整体性思维,即对全书有一个逻辑性强的整体认识,还要发展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使每一位同学都收获独特的阅读体验,为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朝花夕拾》里总共有《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等十篇文章,如果让你来分类,你会怎样划分?”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求知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也给出了多种答案,像是从文章内容上分为批判类和温暖类、从侧重点不同划分为写人写景和侧重于议论的,更多的同学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分类,将其分为童年生活篇、南京求学篇、日本学医篇和回到绍兴篇。


当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并没有要求大家统一分类方法,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见解,并再次引导:“同学们,你能将每一篇文章清晰明确地分到具体类别中吗?”有的文章学生分类很清楚,如《阿长与山海经》就是描述童年生活的温暖类文章,《父亲的病》批判了草菅人命的江湖庸医,就是非常鲜明的批判类文章,但是有的文章却很不好归类,如《狗•猫•鼠》,既有温馨的回忆,也有犀利地讽刺,既描述了生活小事,又有大量的议论,学生有些迷惘了,此时,我进一步发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呢?”引发学生开动脑筋、深入探究,逐渐碰触其本质。而经过这样递进式的思考探究,学生的思维逐渐具有整体性、广泛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切实得到了发展。
         三、由表及里、多元赏析,品味鉴赏创造之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又一重要层面,也是很多初中生的“短板”,更是名著导读的重难点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在导读实践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培养,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态度,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赏析人物之美、表达之美、内涵之美,“不断构建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味,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3]
         还是以《朝花夕拾》为例,为了更贴近读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鲁迅先生出神入化地穿插了很多神话和传说,既丰厚了作品意蕴,也体现了作者与绍兴家乡的感情关联,即对故乡人、故乡情的“爱”。为了让同学们体会并理解这种贯穿全书的“爱”,我从人物形象入手进行分析:长妈妈是作者小时候的保姆,她虽然是一个下人,表面上看起来又迷信又愚昧,还爱唠叨,但她对“我”的好却是实心实意的,而不仅仅是对少爷的忠心服侍,她到处寻购《山海经》满足“我”的愿望,善良、朴实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旧时代劳动妇女形象,也看到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这就是爱。同时我提出疑问:“作者在深情的回忆中处处体现爱的主题,除了爱,还有别的吗?”有学生回答:“同时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憎”,即批判性主题。”“是的,作者以“杂文笔法”对封建制度、封建教育进行了批判,如在《父亲的病》中,详细描写了庸医行医诈骗的过程,虽没有进行正面指责,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批判和讽刺。有意思的是,当描述温馨的回忆时,作者就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而要批判时则采用成年人的口气,这种双视角变换穿插的艺术特色,恰恰体现了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种深度化、多元化的赏析中,学生拥有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体会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审美鉴赏力、创造力都有所得。
         四、由此及彼、深度思考,肩负文化传承之担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初中生乃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他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能传承理解,又怎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名著的精神内涵,找寻其并不褪色的精神因子,思考其在新时期的社会价值,构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承重任。
         作为现代史上大声呐喊的“思想斗士”,鲁迅的作品极具批判性和讽刺性,这一特色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也不例外。以《二十四孝图》为例,作者先是描写了自己拥有《二十四孝图》的心情,“使我高兴极了”,但读了之后就“扫兴”了,因为封建礼制下的“孝道”太难了,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特别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尤其令人反感。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撕开了封建孝道的虚伪“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其罔顾人性的残忍本质。在经济转型、思想越来越复杂的当今社会,一些地方的封建糟粕甚嚣尘上,深度解读《二十四孝图》有着怎样的实践意义?学生能从中得到哪些启迪?这样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思考,能够联通古今,让百年前鲁迅的批判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而且《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中年时期写的回忆性散文,虽然40多岁的年纪并不算老,但心境更成熟、思考更深刻,再加上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文坛上不同思想的激烈碰撞、身体并不健康、爱情和婚姻的困扰等种种因素,他对当时社会、人性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洞悉了很多本质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作品,难道不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度品味吗?难道不需要我们理解其精髓并传承发扬吗?
         总之,名著导读课重在“导”,只有“导”得得法,才能帮助学生更深、更广地品读名著,才能以名著为“跳板”,切实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名著导读教学方法,积淀更扎实、更丰厚的教学艺术,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489
[2]吴欣歆. 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93
[3]王芹. 牵一匹祥子的骆驼 引学子走向绿洲——观孙春成老师《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有感[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20):48-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