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基坑开挖施工工艺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第19期   作者:李诚斌 盛方园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提高对各项市政工程的重视程度及建设力度,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持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逐渐提高对各项市政工程的重视程度及建设力度,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持续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在多数市政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环节中,受到人为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时常出现各类施工问题,对整体工程的施工进度与质量造成干扰。因此,本文重点对市政工程中基坑开挖施工工艺展开分析,并详细阐述各项施工要点,为市政工程的建设提供明确施工参照。
        关键词:市政工程;基坑开挖;施工工艺
        一、基坑开挖准备阶段的工艺流程与要点
        1.开展工程勘察作业
        在市政工程中,应基于实际施工情况与基坑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信息、地层结构以针对性制定具有高度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并提前开展排水等处理工作。因此,要严格遵循相关施工规范条例、充分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开展工程勘察作业。在工程勘察作业开展过程中,必须提前采集与分析相关水文地质信息(明确工程勘察方向)、快速明确各处关键勘察环节以及特殊部位(如地层结构情况、土质属性成分、地下水分布流通情况等)。
        2.做好场地平整与处理作业
        相较其他工序环节而言,在开展基坑开挖施工作业时,要确保施工现场地层的平整性、含水量等施工参数完全符合相关施工要求,避免在后续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类施工问题。例如,结合勘察报告中的地表浅水埋深距离、含水砂层埋深距离以及含水量、地下水流通情况、地下水位等工程信息,针对性采取基坑排水措施(如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措施)。此外也需要对施工现场地表开展平整作业。
        3.制定基坑开挖施工方案
        (1)选择适当开挖方法。目前来看,在市政工程施工阶段中,按施工形式可将基坑开挖方法分为人工开挖以及机械开挖(需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开展机械开挖作业,以提高施工效率)。而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基坑开挖深度、基坑土质属性)而言可将其分类为逆作法、中心岛式以及盆式等多种基坑开挖方法。要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恰当基坑开挖方法。
        (2)做好人员与设备进场就位工作。结合施工方案组建施工团队,制定施工机械设备配置方案,方案中包括各类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出场时间、摆放位置与具体作业内容。
        (3)选择适当支护方式。基于所选基坑开挖方法,针对性选择恰当基坑支护方式与结构,并对支护结构搭建时间节点进行明确标注。例如,当基坑开挖深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具体数值需要根据设计要求与基坑土质而定)协同组织开展基坑支护作业。而应用较为常见的基坑支护方式有排桩支护、水泥挡土墙、喷锚支护、水平支撑等。
        (4)遵循施工原则。在工程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制定环节中,需要严格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十六字施工方针,在充分保障施工安全系数与质量的前提基础上,组织开展基坑开挖施工作业。
        二、市政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要点
        1.测量放线与坑内降水
        基于所制定设计方案与施工图纸,对基坑施工区域开展测量放线作业,明确标识各项施工参照信息,为后续基坑开挖施工作业的开展提供前提基础。此外,结合实际施工情况开展基坑降排水作业,及时将坑内所积聚水分加以去除,并采取有效排水措施将地下水位降低至适当数值以下。


        2.开展边坡防护工作
        在市政工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四周边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干扰偶尔出现边坡失稳、坍塌等问题(例如当边坡周边区域堆积过量材料、开挖坡度缺乏合理性、没有及时采取有效降排水处理措施、地下水位大幅提升等等)。而在边坡坍塌等施工问题出现后,不但会对工程地基施工性能与施工成果造成破坏(如降低地基承载力),还有较高可能对施工现场的人员及设备、材料产生威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要及时开展边坡防护工作,在基坑施工区域中的适当位置搭建支护结构。以边坡喷锚支护为例:在基坑四周边坡结构中选择适当位置开展钻孔作业、并开展清孔处理、打入锚杆以及孔内灌浆作业(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适当锚杆孔深度,并要求锚杆孔深度大于锚杆长度),随后配制混凝土浆体,对边坡开展混凝土喷射作业(制定适当喷射厚度)。最后将所准备适当孔眼尺寸的钢筋网挂靠在边坡混凝土层上进行加固。
        3.管沟下部槽体开挖
        在开展基坑管沟下部槽体开挖作业时,要提前采取有效支护措施、搭建支护结构。例如,在某市政工程中,选择使用钢板桩搭建基坑支护结构。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当基坑挖掘深度抵达相应施工标准后(抵达设计方案中预定标高位置),再组织开展横撑处理作业。在多数市政工程中,普遍选择在基坑管沟下部槽体提取开挖数值在1m时开展横撑结构安装作业,确保实际基坑开挖作业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当基坑开挖深度与标高施工参数二者之间的数据差距缩小至适当范围内后(普遍在0.3m以内),及时调整基坑开挖作业模式(由机械挖掘切换至人工挖掘作业模式),避免出现“超挖”问题,有效控制实际开挖数值与标高数值二者之间的偏差范围;在基坑地层中分布松软土层时,优先选择搭设钢板桩支护结构,并对相邻钢板桩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行合理控制;在基坑开挖作业环节中,要定期开展土体清理作业,避免所挖掘土体在四周过量堆积、降低边坡结构稳定性;在多数市政工程中,出于经济成本因素考虑,所搭设边坡支护结构普遍为临时性支护结构,随着施工时间的延长,支护结构的实际防护性能会不断降低,当实际防护力低于一定标准后,有可能引发各类施工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充分保障基坑开挖作业质量的前提基础上,适当提高施工效率、缩短作业时间长度。
        4.基坑变形监测
        在工程基坑开挖施工环节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能出现基坑结构扭曲变形施工问题,并在问题出现后对基坑开挖作业安全系数、周边所分布建筑体结构造成影响。因此,要提前采取各项预防措施,开展实时基坑变形监测工作。基坑变形监测环节施工要点:在基坑开挖施工区域适当位置布设多处观测基准点,并对各处相邻监测点的间隔位置加以控制;在基坑开挖施工准备阶段中,对各处监测点与所配置设备开展调试复测作业,并做好相应防护以及标记措施;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选择适当基坑变形监测方法。常见监测方法有边坡观测法、周边建筑物观测法等等;在出现异常监测与施工数据时,及时中断基坑开挖作业,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并采取有效解决措施。
        5.修边清底
        在工程基坑开挖作业完成后,需要将基坑暴露时间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及时开展基坑修边以及清底处理作业,避免各类施工问题的出现。在基坑修边清底环节中,要注重优先组织开展验槽作业,确定实际作业质量与设计要求相符合后开展清理槽底、混凝土垫层浇筑(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基坑封闭作业,将坑槽底以及基础垫层的实际施工参数与设计标高二者之间的偏差数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提前选择在坑槽底部设置水平木桩,作为施工参照)。在出现基坑超挖施工问题时,要使用特定材料(如素混凝土材料)开展基坑回填作业,直至基坑开挖深度符合设计标高数值。
        结语:基坑开挖作为市政工程中的重要施工环节与构成部分,其施工情况在直接程度上对市政工程的使用寿命及安全系数造成影响,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本文对基坑开挖施工工艺与各项施工要点开展上述研究,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推动市政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江松.市政建设中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08):302-303+306+396.
        [2]钟宇石.建筑基坑开挖施工技术的探究[J].居舍,2019(11):80.
        [3]侯松柏.浅析基坑开挖工艺流程及施工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5):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