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9/7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0月上   作者:王丽华
[导读] 素质教育实施后,更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对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城东中学  王丽华

摘要:素质教育实施后,更重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对班主任管理班级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为其营造更加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很多班主任都在探索的问题,各种新颖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在这一背景下应时而生。而教育激励理论就是其中之一,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的学习必要性,并调动主观能动性。本文就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教育激励理论;初中班级;管理;运用
        引言: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较为敏感且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都对班级管理工作增加了一些难度。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合理采用教育激励的方式,给予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就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有利于加强自身肯定,并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教育阶段,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管理学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学生教育问题愈加重视。而班级管理的情况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学校和班主任都要重视班级管理。但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初中的班级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方式单一且不够深入,学生也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班主任很难及时关心到每个人的内心感受和学习情况,多是通过其学习成绩对其进行评判,这种方式不仅单一且非常不科学,会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压力或是自卑心理,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1]。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学习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自身却没有相应的自制力,在学习中碰到知识难点时,往往会主动放弃。而枯燥、严肃的班级氛围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合理运用教育激励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班级中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间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如何运用
        (一)关怀激励教育的运用
        关怀激励又叫作情感激励,在班级管理或是日常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这种激励方式可以有效拉近并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收获满满的信任,从而营造更好的班级氛围。在运用关怀激励教育时,班主任需要怀有真诚的态度,宽容的心态尊重、关心并理解学生,在轻松的相处中互相理解,并将关怀激励教育的作用更大限度的发挥出来[2]。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遵循以下几点:第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其实施关怀激励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状态较为敏感,尤其是对待成绩问题时更是敏感。为此,在给与其关怀时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重视其心理需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课堂中多与其交流,课下则多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在其遇到问题时及时提供帮助。第二,在实施关怀激励教育时要做到一视同仁,部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会下意识更偏爱优等生,而忽略后进生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对班主任产生排斥情绪,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开展。为此,班主任在实施关怀教育时要重视公平、公正,无论是哪位同学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要尽力帮助其解决。同时,当学生犯错误时也要公平处理。
        (二)设计合理的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目标激励教育法是班级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式,很多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并不理解,但却会在无意识间使用这种方法。合理的运用激励教育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但前提是班主任要先制定合理、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班主任要先根据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清晰、明确的目标,目标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又不能过高。


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并给予其适当的建议,让其在学习中找到方向感。目标激励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学习中,还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目标在制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最好根据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不同难度的目标,以便目标过高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标过低则会影响其主观能动性发挥[3]。只有贴合班级同学发展的目标,才会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最后,要分层性的实施目标过程,班主任制定的目标会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是很难快速完成的。为了更好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目标细分为多个小目标,引导其一步一步完成,保证学生在目标冲刺过程中可以保持高度的热情。
        (三)树立榜样并激励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因此班主任可以用榜样教育来激励学生。每个学校说是班级中都存在品学兼优且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将这类学生树立成榜样,多表扬或鼓励这种类型的学生,并引导其他同学多向其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日后努力提供一个更具参考性的目标,让其根据榜样制定相应的奋斗目标并不断的进步,最终可以更好提高自身能力。另外,教师也是学生模仿学习的好榜样,作为其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意端正自身的品格,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日常相处和耳濡目染,学生也会在学习中保持更加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并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品质,遇到困难时不逃避,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化解,这样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
        (四)合理运用期望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年龄较小,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其学习热情,也无法更好的满足其学习需求。而创新的理论方法更容易让其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期望教育与班级管理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的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视他人看法,尤其是教师的评价,为此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可以通过语言或动作对其进行表扬和激励。合理的动作或心理暗示,可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学习[4]。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制定目标,让其对向着学习目标不断进步。当其意识到教师对自己有所期待后,就可以更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并开展主动探索学习知识。
        (五)应用自评教育激励理论
传统评价中,班主任多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不仅形式单一且不具有客观性。为此,教师可以重视采用多样化教育激励理论,丰富评价方式,这样可以更科学、全面的对学生展开评价,也可以更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5]。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看,都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的,尤其是在学习中,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更希望可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赞同。而教师对其的评价就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要多运用积极、正能量的语言,从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且通过班主任的激励和肯定,可以让其体会到被认可的感觉,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久而久之,自然会带动班级学习氛围,提高班级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员国琪.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11):165-166.
[2]王成良.教育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20(06):6-7.
[3]柳红艳.班级管理中教育激励理论应用的有效探究[J].学周刊,2019(34):149.
[4]朱春锋.初中班级管理激励略析[J].教书育人,2019(25):77.
[5]张宏.教育激励理论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探析[J].中华少年,2019(18):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