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燕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261000
摘要:目的:探究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期间的可预见性护理内容、临床成效。方法:研究时间段: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研究对象62例,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1例,指导原则以随机抽签法为主,且全部患者均来自医院急诊室。救治期间,将常规护理予以对照组,可预见性护理予以观察组,比较2组临床成效。结果:关于抢救时间对比,(26.59±8.47min)VS(16.03±8.04min),观察组居更低水平,P<0.05;关于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3.55%、89.13±4.06分)相比对照组(74.19%、76.54±4.98分),数据呈更高显示,P<0.05。结论:可预见性护理开展,既可缩短其抢救时间,又能促进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可推荐、使用。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可预见性护理
医院整体组成中,急诊抢救室地位特殊,内部收入患者均具备相同特点,即:病情危急、进展快,在短时间内可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加之其他个体因素影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生理应激反应严重,更加会影响疗效,因此,予以有效护理极为重要[1]。本文将围绕可预见性护理分析,探讨该方案用于62例收入院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最终成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背景资料
根据需要,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筛选,分为2组,类别为:对照组、观察组,依据为:随机抽签法,且全部患者病例数总计62,并在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入院,资料如下。对照组:31例,包含17例男患,14例女患,年龄下限、年龄上限为26岁、68岁,平均(47.13±2.05)岁;观察组:31例,包含16例男患,15例女患,年龄下限、年龄上限为29岁、66岁,平均(47.44±1.96)岁。全部自然信息无均衡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危重症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即:病情、体征监测,生活指导等;
观察组急诊危重症患者:提供可预见性护理,内容为:(1)增加培训。在护士长负责下,召集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开展不定期学习培训活动,内容侧重于,急救技术、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对自我能力不断提升;(2)评估病情。对于接入院患者,在其生命体征、面色变化方面,护理人员需实时关注,并由主治医师指导,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分析各类意外事件可能性,并将相关应对策略进行制定[2]。(3)心理安慰。面对急诊室陌生环境时,恐惧、焦虑情绪在该类患者中较为普遍,对此,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主动交流,积极找寻话题,倾听患者想法,在患者提出需求时,尽量满足,并告知患者深呼吸,放松身心状态[3]。(4)基础指导。科学管理危重症患者抢救期间,涉及的药品、设备、医疗器械等,由护理人员负责提前消毒、核对,做好抢救过程中的协助工作,并对患者全程体征进行监测,预防意外事件出现。
1.3判定指标
(1)护理成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2)常规护理满意度、可预见性护理满意度。
1.4数据处理
.png)
2.2满意度
急诊危重症患者中,比较常规护理满意度评分(76.54±4.98)、可预见性护理满意度评分(89.13±4.06),数据有差别性,且观察组居更高水平,T=10.91,P=0.00。
3讨论
在临床上,可预见性护理较为多见,有主动性特点,指的是以患者病情为中心,依据评估结果,在心理、生理、治疗方面进行干预的整个流程,能够有效保障其最佳疗效。
本文中,研究结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抢救时间方面比较,观察组低,P<0.05;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方面,相较对照组,观察组高,P<0.05。原因探究得出: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可预见性护理,能够以工作人员实际能力为着手点,通过不定期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基础病情评估,治疗期间器械、药品管理,患者体征观察措施,则能够有效预防各类意外事件发生,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4]。另外,护患沟通、普及知识措施,能够增强患者理解,纠正其错误观念,避免应激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症患者的可预见性护理,效果明显;其一,表现在抢救时间有效缩短方面,其二,表现在提高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方面。
参考文献:
[1]周成莉. 对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症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20, 18(05):19-20.
[2]陈燕, 陈婷, 刘姗萍,等. 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017(006):158-159.
[3]沈丹.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 2019, 6(028):189-190.
[4]李琴琴.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留观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人人健康, 2020, 513(04):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