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霖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 延边 1330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将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运用对于提升抢救效率的作用。方法 研究所选入患者为50例,为我院急诊在2020年2月至12月所接诊患者,结合组内随机性选择的方式,抽选25例患者,在入院后按照常规形式展开对应护理,即对照组,余下则需要将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分析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用时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 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过程中将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运用,可以有效增加对该部分患者救治的效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率
急诊科每日均会接受到大量的危重症患者,该部分患者病症较为严重,部分甚至存在有生命危险,在对该部分患者进行急诊救治的过程中更需要及时给与准确、高效的救治措施,促使患者可以尽快得到恢复[1-2]。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层面出发对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效率进行提升逐步被重视。本研究就主要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提升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率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入患者为50例,为我院急诊在2020年2月至12月所接诊患者,结合组内随机性选择的方式,抽选25例患者,在入院后按照常规形式展开对应护理,即对照组,余下则需要将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运用,即观察组。在患者组成上,对照组中存在有男性患者14例,女11例,年龄分布在45—79岁间,均值为(63.23±1.38)。而观察组中则包括有男性15例,女10例,年龄分布在44—78岁间,均值为(64.04±1.55)。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达到急诊科后对应的护理干预操作都遵照对应规定进行展开,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症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做好各缓解救治工作的护理操作。而在对观察组进行护理时则需要将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进行运用,干预措施如下:(1)缩短接诊时间。在接到对应救助电话后,救治医护人员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出诊,且在达到现场前需要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并指导患者家属等做一些简单的救治操作。(2)开通绿色通道。在患者达到医院后,需要立即对绿色救治通道进行开通,各部分诊断以及救治工作均需要以危重患者为主。按照先诊断、治疗后缴费的方式展开各环节治疗。在此过程中,对应护理人员更需要做好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以免患者、家属的情绪过于激动。(3)对救治流程进一步优化。为提升急诊科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效率,需结合具体情况对医院的救治流程进一步进行优化。
要求护理人员在达到现场后,需要在2分钟以内展开针对性救治措施,并对患者各方面生命指标进行系统性的检查。在5分钟以内完成对患者静脉通道的创建工作,并在对应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静脉给药。同时需要通过询问患者或者家属等方式对患者的病症等情况进一步进行了解与掌握。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抢救成功率、急救用时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各方面数据都运用SPSS19.0进行处理,按照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卡方检测,而对应计量数据则按照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抢救成功率上,观察组为100.00%(25/25),而对照组在位88.00%(22/25),对比X2=9.733,P=0.001<0.05。在急救用时上,观察组为(11.73±2.38)min,对照组则为(18.03±3.14)min,对比t=10.273,P=0.001<0.05。在家属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100.00%(25/25),而对照组则为80.00%(20/25),对比X2=8.993,P=0.001<0.05。
3 讨论
急诊科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为保障保障救治得成功性,更需要对救治过程中的各方面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过程中,结合对各个环节护理效率进行提升,能够有效保障护理干预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促使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到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提升救治成功率存在有重要作用[3-4]。
综合本次研究,急诊在对危重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提升该方面护理工作的综合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宏荣.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 v.35;No.220(02):95-96.
[2]张瑾.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J]. 健康养生, 2020, 000(003):27.
[3]仲铃霞.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抢救效率的影响[J]. 人人健康, 2020,4(2):11.
[4]王桂梅, 刘正英, 田青,等.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的价值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 036(00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