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9/3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7期   作者:聂晓丽1 黄佳培2
[导读] 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可在人与人
        聂晓丽1   黄佳培2
        1湖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2思明区滨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摘要:传染性疾病主要指可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广等特征,常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垂直传播或粪口传播等,若未进行有效控制,可引起大规模扩散,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其特点为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存在免疫性,且部分传染病存在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需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若能完全切断其中某个环节,则能有效阻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不同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并积极采取防控对策,方可更好地预防多种传染病。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对策分析
引言
        公共卫生是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促进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同时,公共卫生还承担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推手。自建国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用很少的代价有效控制各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多种疾病,完成国家赋予的任务。但发展多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1]。
1传染性疾病预防及控制的必要性
        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事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有效维持防控工作的稳定运行是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重中之重。传染性疾病与其他类型疾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病原体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当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入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易感人群免疫状态等关系密切。目前,临床传染性疾病种类较多,虽然我国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上取得较大进展,但随着病原体不断变异和新型传染性疾病的出现,仍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困难。例如埃博拉病毒、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且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率均对防控工作提出更大的挑战。若不能良好控制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不仅严重损害感染人群身体健康,还会给其他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造成巨大健康伤害,甚至因疾病而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
2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组织协调体系仍需优化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疾病防控网络却仍存在漏洞有待完善。在我国现阶段,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体系,全国范围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已经形成。但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协调仍需加强,医疗机构在发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第一时间与辖区的疾控中心沟通,第一时间隔离处置,从而防止疫情蔓延。因此,今后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与各级疾控中心的组织协调和信息沟通,让联防联控的理念深入人心,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2.2缺乏有效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有效的监测预警,果断采取措施是应对突发传染病,防止疫情蔓延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少集中统一的信息交互系统和公共卫生决策系统。

同时,公共卫生作为一项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事业,不仅需要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参与,更需要群众积极参与,加强居民自我预防,但我国“重医疗轻预防”的意识普遍存在,居民忽视自我预防,这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非常不利[3]。
3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的有效措施
        3.1需要严格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染源
        一般来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需要若干重要因素:(1)疾病的来源;(2)疾病的传播方式;(3)对疾病敏感的人。在现阶段,只要有效控制其中一个原因,就可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首先,传染病的传播来源也是传染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旦发生传染病,就需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一旦确定了传染病的基本传播来源,应及时对病人接触的用品、环境等进行疫点消毒,病人治愈后应进行彻底终末消毒。采取以上措施能有效地防止这种疾病通过媒介大规模传播。同时在这一阶段,大部门由于没有准确地查明导致传染病蔓延的病原体,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并在确定疾病传播的来源后立即启动疾病预防和控制计划,以便进行有效的科学控制[4]。
        3.2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导致传染病传播和流行的第二个因素,其控制措施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 ,最常用的方法是切断传播介质,一般用灭菌、消毒等方法处理。最容易掌握、有效、简单的方法是开窗通风,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室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对常用物品也应定期进行消毒。对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进行杀灭工作,该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输血的安全和注射管理。一般流感病毒的预防,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等,如外出时戴口罩、将食物煮熟后食用等。虽然切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很繁琐,但是效果显著。
        3.3易感人群保护
        易感人群的保护是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个环节内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当前阶段,临床多种传染性疾病均有相应疫苗可以防护,一类疫苗为国家免费进行接种,二类疫苗多为付费接种,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疾控、社区等需高度重视疫苗接种情况,确保有计划的免疫顺利进行,从而降低传染性疾病传播风险。儿童是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易感人群,此类群体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多种病原和刺激的承受能力欠佳,易患传染性疾病。因此,可加大儿童免疫策略推行,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免疫服务,增加服务次数,保证每位儿童均可接种疫苗;对于存在季节性的流感等自费疫苗,疾控、社区可依据当季流行状况开展相应宣传,以推广疫苗接种知识,减少季节性流感等病传播。对于成人而言,肺结核、乙肝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可加大此类疾病疫苗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于接种知识知晓率,从而促进成人接种。合理的饮食和运动计划亦是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方式,增强身体素质,可增强抗病毒能力[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染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需对此类人群加强预防和控制,提升流动人口和环境卫生等管理,加强疫情监测,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一直以来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不断完善各类传染性疾病信息,掌握其传播特点,从而制定科学化的防治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疾病传播风险,且全民普及疾病防控知识也利于进一步提升安全防范意识,阻断疾病传播途径,降低传染性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金丽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策略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01):183-184.
[2]王微.传染防治管理对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3):173+176.
[3]赵壹娜.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方法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284-285.
[4]刘雪颜.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措施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2(20):180-181.
[5]顾琼.探究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的有效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4(06):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