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晶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对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院确诊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30例,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5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65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此可知,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增强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对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重症颅脑损伤;应用效果;神经功能影响
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颅脑组织由于直接和间接因素引发的损伤,根据相关评分或出现再次昏迷者,则被诊断为重症颅脑损伤。该疾病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严重者会出现颅底骨折,脑干损伤,脑疝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该疾病以抢救,纠正休克,抗感染治疗、手术等作为主要治疗方式,抢救或手术过程需要高效护理措施参与[2]。因此本次研究选取13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院确诊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30例,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各65例,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35例,高空坠落17例,交通事故21例,暴力损伤27例,年龄范围28-37岁,平均年龄(32.5±4.5)岁;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45例,高空坠落12例,交通事故30例,暴力损伤23例,年龄范围30-47岁,平均年龄(38.5±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为了解患者基本病症,评估患者各项指标,向医生迅速说明患者意识状态、血压状况,缩短抢救时间,合理调节抢救室温度和湿度,避免引发感染。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与疾病特征,根据时间、检查、治疗、饮食等相关因素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并向患者对护理路径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讲解。②患者刚入院时,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详细评估,协助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告知患者家属检查结果。③患者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并发症护理,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出现压疮。④患者即将出院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为其选择高质量和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⑤出院后告知患者用药情况,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神经功能评分。护理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方面,记录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患者无不并发症为显效,无并发症但住院时间较长为有效,出现并发症为无效。神经功能评分以NIHSS作为评分标准,记录两组患者的评分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png)
3、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的发病原因主要由外力因素引起,如高空坠落和交通事故。颅脑损伤的程度与出现事故时所损伤的位置密切相关,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脑实质损伤,如颅内血肿和实质性挫伤等,导致患者出现深昏迷或意识模糊等情况[3]。临床需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良好的治疗方式需与临床护理措施相结合,常规护理措施虽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其护理效果并不显著。相比之下,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具有时间性和顺序性的护理措施,为特定治疗的患者量身定制的高效护理方式,与传统护理措施相比其效果更加显著[4]。
根据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69.23%)高于对照组(40.00%),神经功能损伤评分(17.32±2.37)分低于对照组(23.12±3.48)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知,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既可以提高护理总有效率,保证护理质量,又可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生活质量,对临床应用和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敏.重症ICU中实施分级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ICU入住时间及院内感染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2):2280-2281.
[2]王燕玲,艾秀华,赵彬彬. 优化急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07):781-784.
[3]罗青,聂玉平,陈佳琪,等.呼唤式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应用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06):285-288.
[4]张沫.脑外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对压疮预防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3):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