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高峰期应急疏散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聂佳莹
[导读] 地铁站高峰期组织应急疏散时,需遵循一定的疏散原则。地铁车站应加强设备的检查及监控,异常时及时介入处理;提高现场人员管控,合理利用多方联动力量。为了更好地开展应急疏散,车站可运用Pathfinder软件进行模拟仿真,提前划分瓶颈等级,以便更加快速地进行现场分流优化。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聂佳莹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地铁站高峰期组织应急疏散时,需遵循一定的疏散原则。地铁车站应加强设备的检查及监控,异常时及时介入处理;提高现场人员管控,合理利用多方联动力量。为了更好地开展应急疏散,车站可运用Pathfinder软件进行模拟仿真,提前划分瓶颈等级,以便更加快速地进行现场分流优化。
关键词:设备监控;人员管控;多方联动;瓶颈等级;分流优化
        引言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线网日渐发达,地铁以其快速、方便、准时的特点成为不少市民出行的首选,但地铁车站是建在地下的公共场所,客流密度大,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现场疏散组织不力容易造成二次事故。因此,进行地铁站高峰期应急疏散应对策略研究对于降低事故发生率和提升应急疏散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地铁站应急疏散原则
        地铁车站建立正常情况下的运营制度,同时也制定各项紧急情况下的处置预案。由于受到设备设施位置、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乘客进出地铁站并非全程保持匀速,其在不同地点、不同设备设施所需花费的时间存在区别。应急情况下需进行乘客疏散时,乘客短时间内共同涌向出口,而设备设施的通过能力有限,在高峰期时,某些地铁站设置的铁马栏杆等设施转变成障碍物,增加了疏散难度及阻力。为避免引发其它事故,地铁车站在客流疏散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全体站内人员有序疏散;重视瓶颈处客流引导,疏通站内阻碍;需阻止乘客再进入本站。
        2、提高现场人员管控,合理利用各方联动力量
        整个应急疏散过程的人员组成中,除了乘客外,现场的工作人员充当着指挥、组织等重要角色。良好的应急处置队伍,能高效率处置突发事件,避免事件严重化,也能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乘客完成疏散,减小人身财产的损失。目前,地铁车站除了站务人员,还包括安检、保洁、辅警、保安等各方面人员,车站应急疏散以“车站人员处理为主,多方力量协助为辅”为原则,充分联动各方面力量。
        2.1高标准进行车站人员的现场管控
        突发事件发生时,车站工作人员需进行的处理并非单一的,各个环节及事项之间存在着联系,需环环紧扣、全面有效进行处理。
        统一指挥,全程跟进。高峰期地铁车站发生突发事件需组织应急疏散时,控制中心将任命值班站长及以上人员作为事故处理主任,负责整个车站的应急疏散工作。事故处理主任应迅速到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现场处置,将影响控制到最小化,同时需做好整个车站的全局安排。
        制定预案,全员掌握专业技能。车站应提前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桌面、实操演练,确保应急情况下,车站人员能正确、及时、有效做出应对。针对可能出现的火灾、暴力事件,车站员工应熟练掌握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防暴工具的使用方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穿戴,为后续处理争取更多时间。
        加强引导,注重均衡分配客流。紧急情况下,乘客心情紧张、焦急,容易出现冲动的行为。车站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安抚乘客,做好解释工作,避免造成慌乱。由于车站各个区域短时间内集聚大量客流,给现场疏散带来巨大压力,易产生走行冲突,很可能造成踩踏事故,车站应做好全体工作人员的统筹安排,在各个关键点安排专人负责引导。
        完善现场疏散指示标识,利用广播等资源开展宣传及指引。地铁车站应定期核查疏散指示标识是否清晰、完整、状态良好,以便应急时无法投用带来疏散被动。同时,地铁车站可多开展地铁站疏散路线、安全出口及其他疏散相关信息的宣传,让乘客了解地铁站安全疏散注意事项,减小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疏散难度。
        2.2充分合理运用多方人员的联动力量
        突发事件发生后,车站人员除了做好自身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外,还应积极联动安检、保洁、辅警、保安、商铺等多方力量。这类力量的优点在于:人员数量多、对车站熟悉度高、能在短时间内集合到位。其主要可以负责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入应急处置队伍,协助车站处理突发事件。当车站发生暴恐事件,车站人员联合辅警、安检、商铺成立最小作战单元,共同对抗外部暴力,能有效增强处置队伍的气场及实力。发生火灾类事件时,若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的是车站其他各方人员,能大大降低事件的影响程度。
        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协助车站完成各节点的把控。突发事件后,车站的应急组织并非一个点,而是一条线、一个面。在各个环节的处理中,车站需安排大量的人员在现场进行把控、组织。而突发事件预留给全体人员完成应急疏散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短时间内难从其它车站调动人员过来支援。而站内多方联动力量具备的优势相当明显,其对车站布局熟悉,平日有参加车站组织的各类应急培训及演练,能较好配合车站人员开展疏散工作。
        灵活性强,可担任临时性工作。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多方人员一方面完成既定需配合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多余的人力还可接收车站临时的工作任务安排。
        4、划分瓶颈等级,现场人为组织分流
        以广州地铁沥滘站为例,在应急疏散过程中,从三号线站台层到站厅的扶梯是最大的瓶颈点,此处排队队长较大、等待时间最长,因此,车站整体疏散时间取决于三号线站台层乘客完成疏散的情况。但每个车站的类型不同、布局不同、设备数量及设计通过能力不同,加之现场情况的影响不同,其疏散瓶颈也是存在差异的。
        4.1瓶颈的种类
        地铁车站应急疏散瓶颈种类主要有:站台处、扶梯处、闸机处、出入口通道处。
        4.2划分瓶颈等级
        应急情况下,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越快越好,但是由于瓶颈的存在,乘客在某些瓶颈区域将停止运动,排队等待通过。地铁站内各区域、设备设施处的瓶颈等级可由最长拥堵时间和平均拥堵时间两个指标单独或加权来确定,以单纯用平均拥堵时间来确定瓶颈等级来说,用花费平均拥堵时间的长短来排列瓶颈顺序的高级。

       
        4.3针对瓶颈的分流优化
        划分瓶颈等级后,考虑选择瓶颈等级较高的区域或设备设施优先进行分流优化。
        ① 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功能相同的设备
        当设备分布在同一可视范围内,乘客对设备的疏散通过能力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将选择人少、有利于最快完成疏散的队伍离开。但当承担相同功能的设备设施有一定的距离,乘客将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在位置进行选择,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客流分配不均匀的现象,车站人员应该及时介入,根据视频或现场监控观察客流情况,进行信息共享,引导客流瓶颈较大处的乘客先前往瓶颈较小处再进行疏散。
        ②分级研究,合理利用替代路径
        一般情况下,从乘客所在位置到出口有多条疏散路径可供选择,在最短疏散路径上更容易出现瓶颈,导致乘客将在此处花费更多的等待时间。前期,车站应计算出本站的瓶颈等级,按等级从高到低考虑最优替代路径。
        针对瓶颈所在路径上的原有的人员数量,分成若干相等份,设第1,2,3……n-1份乘客按原路径等待疏散,完成疏散的时间为,设第n份乘客按最优的替代路径进行疏散,完成疏散的时间为。当>时,继续计算,组织第n-1、n份乘客按最优替代路径进行疏散;依次类推,直到=。这时,能缩短疏散完成时间。
        结束语
        为确保地铁车站应急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车站应加强设备监控,异常时及时人为介入处理。在处置应急情况时,车站应积极联动多方人员,在现场做好疏散引导。提前对车站各个关键点进行瓶颈分级,能方便现场进行乘客分流,找到合理替代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应急疏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