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王少磊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8月上15期   作者:王少磊
[导读]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促使工程建设数量也随之增加,工程施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大体积混凝土是目前建筑工程中较常使用的结构,不过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积较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深,施工作业中会存在较多的病害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裂缝问题。

山东鲁杰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王少磊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促使工程建设数量也随之增加,工程施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大体积混凝土是目前建筑工程中较常使用的结构,不过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面积较大,受外界环境影响较深,施工作业中会存在较多的病害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裂缝问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控制裂缝问题,增强结构稳定性,促进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引言
        大体积的混凝土在一些大型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作为被广泛运用原材料,其具备许多方面的优势,包括良好的坚固性、持久性以及稳定性高等,故而被非常广泛地应用。然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的质量仍需重点关注,需要对混凝土材料的运输、施工和维护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地控制,保证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使得大体积混凝土能够有效满足工程的施工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强化大体积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中的浇筑技术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
        混凝土从广义上来说是由胶凝材料、水、粗集料、细集料和必要的掺合料、外加剂,按适当比例配合,经过均匀拌和、密集成型及养护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在符合我国现行设计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设计时,由于施工技术难度较高,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且能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能满足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最常出现的质量问题是混凝土开裂,开裂问题危害极其严重,它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降低结构的承载力,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会危害建筑物的安全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常选用钢、木和钢木混合模板,根据其温度特性进行具体的模板选择,为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受外界影响而发生混凝土开裂破坏,需对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因此,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时需注重其材料的比例配合、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择、裂缝问题和支护模板的选择。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大体积混凝土的构造主要有水化热等很多问题。因为混凝土体积大,所以不适合散热。混凝土内侧和外侧的温差大于25℃,可能会产生温度负荷,导致混凝土裂缝。其次,长时间的浇筑和不连续的浇筑可能导致施工冷缝的形成。第三,由于振捣的漏震会导致多数蜂窝状的形成,这是一个振捣问题,也不能过度振捣,本文着重于研究避免水化热引起的裂纹的方法。根据裂纹的各种原因,裂痕可以分为4个类别,塑性收缩导致的裂缝,这种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完全凝固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混凝土壁表面水分蒸发。比如说。高层现浇混凝土在混凝土表面受到阳光直射时会使墙壁的水分蒸发。另外,由于塑性沉降也有裂缝,这通常是由于不适当的混凝土配比、骨料级配不连续或者缺乏数量而造成的不足。是由温度引起的另一种类型的裂缝,这通常是由于混凝土水热化过程中内外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这是由于内侧和外侧混凝土之间的过度温差造成的。还有一类裂缝是由于外加剂的不适当添加造成的。
        3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3.1重视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传统的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即使配合比有不同,也会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所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因受到结构厚度、强度以及支撑性等的影响,需要比传统的混凝土需要更加标准有效的配合比,配合标准如下。(1)达到结构设计强度;(2)科学有效地限制水化热的产生;(3)达到和易性与可泵性的相关要求。


在具体的应用当中,一般采用实验方法来获取最佳材料配比,除了一般的材料,添加剂使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为了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与低水化热反应,应当适量的添加粉煤灰,这能够很好地改善大体积混凝土质量。除此之外,要对水泥进行择优选择,从水化热的角度出发可以选择使用矿渣水泥,选择粗细骨料时清洁度要达到级配标准。
        3.2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技术要点
        混凝土拌合完成后,及时运输,首先需要确认混凝土最快运到建设现场。有关运输,特别是混凝土的热量,为了保证没有散失,必须使用有效的方法来保护混凝土在混凝土抵达后必须及时浇筑。请确认选择的浇筑方法最适合。如果浇筑面积不大的话,分层浇筑比较合适。首层浇筑完成后,在初凝前必须浇筑第二层。后续的浇筑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如果建筑物的倾斜比较平缓,则必须将斜面分段浇筑,按照计划的步骤进行浇筑。必须先完成下面的浇筑工作,然后向上浇筑。浇筑全部结束后,可以停止浇筑。但是,在按层浇筑过程中,下一层的浇筑工作只能在上一层的浇筑工作完成后开始。
        3.3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监测大体积混凝土的实际温度,不但能够明确不同混凝土部位的温度变化,还能够结合变化情况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及养护手段进行改良与优化,最大化地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发一系列的温度附加应力,降低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时,应当明确原材料初始温度、入模温度、浇筑时环境温度、拌合时环境温度这类节点,并测算浇筑完毕混凝土的实际水化热,准确掌握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场变化情况,对于保障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实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当前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可以借助混凝土测温仪来保证温度监测的准确性,可自动记录数据,实时存储并发送至云平台,确保数据永不丢失,且拥有简而易懂的上位机软件,可显示实时采集数据并生成温度变化曲线。
        3.4养护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最终环节,这也是左右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完成后,要在表面覆盖材料,以达到保温效果。覆盖选用的材料以塑料膜和草垫为主。在电梯井位置,还需在外侧附着一层草袋,达到保温保湿的作用,以免水分大量蒸发生成收缩裂缝。保温养护过程中,禁止在表面洒水,以免温度过快下降产生裂缝问题。附着物搭接部位的宽度要控制在200毫米左右,利用砖头或木块压实,避免结构直接暴露在环境下。养护时间需结合大体积混凝土强度要求实行有效控制。在养护过程中,作业人员应做好温湿度检测工作,准确了解表面温度变化情况及特征,分析内外部温差变化,在发生异常后,立即加以处理。根据现场温度变化特征,对养护措施予以调整,增强养护效果。温度测量结果显示,混凝土中心部位的温度不再出现下降或者已经接近表面温度,外界温差在25摄氏度以内时,可以停止保温作业。在揭除塑料膜与保温被的过程中应逐层进行,在揭除完一层后,以温度的实测结果为依据保持一段时间,防止产生明显的温度差。在实际施工中需以实测数据为依据,先将上层保温层完全揭除,随后将保温层揭除,并开始洒水,实际的养护时间应达到14天以上。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积混凝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混凝土开裂,严重影响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因此,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对水化热、裂缝、泌水等质量问题进行控制,保证浇筑技术、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做好保温保湿的养护工作,以确证混凝土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冯建勇.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2020(06):42-43.
[2]章一夫,刘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建材与装饰,2020(24):20-21.
[3]许国平,王娇瑞.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J].江西建材,2020(2):96+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