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 李浩达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下   作者:李浩达
[导读]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人文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无论从哪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作为建筑从业者,将不同地域的在地文化融入当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体现国家设计的独特思维,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设计传承。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李浩达   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特色明显、人文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无论从哪方面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作为建筑从业者,将不同地域的在地文化融入当地建筑设计中,是一个体现国家设计的独特思维,也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设计传承。为此,本文在此将对建筑地域性、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展开论述,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着手,而后指出当代建筑在文化传承,以及在地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地域性建筑对不同地区建筑设计的启示,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地域性;文化;实践
        引言
        建筑即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是一个建筑全过程概念,要在全过程周期里做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包括设计、建造、运维、拆除,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同时又提供给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在建筑、自然、人三者关系的联系处理中,利用地域性理论的指导能更好的处理三者的关系。
        1建筑地域性的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性的文化素养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每个地域在建筑发展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其不同的社会地位往往会在不同地域特色的不同建筑中呈现,使人进入其中就会感受到地域文化差异带来的不一样的观感。例如北方的四合院,因地域的不同,在四合院建筑中的文化体现也不同。如北京的四合院在建筑布局和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个家族强盛与否。一般北京的四合院由一个或者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其中像较大规模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也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不仅将一个家族的高低贵贱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将古代的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得十分鲜明。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四合院则顶多是一个院落,正房、东西厢房和一个门楼组成,简单得无法与具有显赫身份的富贵家族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建筑地域性的不同表现也体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传统建筑。
        2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策略
        2.1建筑朝向、形体和间距
        地域性建筑经过历史时间的积累和筛选,累积的建筑智慧对于场地条件有很高的适应性,发展出的建筑朝向、形体、间距都是对场地的风、光、热、声环境等组织利用的结果。通过这样被动式的处理,节约了建筑保持舒适内环境的能耗。建筑应该朝着最有力的朝向展开,建筑尽可能的南向,确保对自然光最大程度利用;保持南北通透,同时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引入室内,确保室内热环境的舒适度。如在南方夏季炎热地区,应让建筑朝向面向夏季主导风向(30-60°夹角),而在北方寒冷地区,朝向则应避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小,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弱;建筑形体越集中,体形系数越大,建筑与环境的能量交换越强。如南方地区建筑形体多利用架空、室外中庭等加强建筑通风,北方地区则由于气候寒冷建筑形体采用规则紧凑的布置。建筑间距同样与场地物理环境关系密切,需要设计师合理把控。



        2.2时刻保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进行当代建筑的设计之时,建筑师须着手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思考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时刻保持清醒:纯粹为了外形、私心等进行不切实际的设计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不能为了追求思想的超前,而忽略建筑本质的目的。在当代进行地域文化建筑设计时,必须注意地域性与当代建筑的在地性结合,利用专业的设计想法和技术理念来完成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的需要。例如,在当前的北方住宅设计中,要结合一些传统的庭院建筑模式,将建筑北侧墙体加强人性化设计,应考虑北方地区冬季多是北风为主,北侧墙体应该尽量考虑防冻透。虽然,目前北方的建筑已经考虑冬季采暖的需要,增加了保温效果,但是实际作用不大。居住在北方地区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北卧与南卧在保温性能上还是相差很大的。故在进行北侧墙体设计时,尽量采用加厚墙体设计或者加厚北侧保温设计,目的就是在冬季能够减少南北两个卧室的温度之差,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舒适程度。这就是考虑以人为本的设计启示的例子。
        2.3建筑功能
        因为地域环境、气候等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在功能性方面会有所侧重,因此设计风格也有地域差异。比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地理纬度较高,冬季漫长而寒冷,降雪量较大且不易融化,堆积时间较长,因此该地域的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防寒保暖和承重能力,所以东北地域的建筑墙体较厚且坚固,屋顶坡度较大,保证足够的承重力和保温性能,且采光要充足,因此建筑之间的间距也相对较大,建筑整体较为分散,建筑单体较厚重。而前面提到的傣族竹楼多为上下两层的楼房设计,是因为当地的热带季风气候导致降雨量大,气候湿润,两层楼房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一楼用来饲养家禽不住人,二楼则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通风透气且更为干燥舒适。
        2.4建筑设计中应用现代技术实现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设计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合理选择建筑技术手段,是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事实上,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地域建筑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建筑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对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合理表达地域性,是现代建筑设计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创作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历史文化博物馆等作为历史地域文化重要代表的建筑设计中,则可以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为出发点,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创新科技建筑材料应用模式,实现对历史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的重现。如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设计中,设计者将盛唐文化融入其中,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材料创新,模拟出盛唐时期极富特色的夯土墙,赋予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实现建筑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5建筑布局
        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地域性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客家的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大型群居住宅,有圆形、方形、五角形等,是客家人为了维护家族共同的安全与利益建造而成的,拥有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栋土楼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反映出客家人对家族意识的重视,因此形成了如此特殊的一种群居布局的住宅建筑风格。
        结语
        传统的地域性价值具有最原始本真的绿色基因,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环境影响下呈现的不同的地域性风貌,体现出当地人应对、处理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智慧,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重约束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主动适应气候的“理想”选择,因此对于地域性建筑建造方法的学习、建造原因的探析、建筑地域性理论的运用,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具有最原始本质的绿色基因。在学习和借鉴地域性建筑的时候需要历史性地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环境等多视角展开,辨析和把握地域性建筑适应地理气候的内在机理和本质。
参考文献
[1]田川.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理论的应用研究[J].中华建设,2018(11):100-101.
[2]程光.环境响应性绿色建筑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