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结构检测鉴定在建筑物加层及改造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下   作者:冯星
[导读] 房屋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生存发展的产物。从远古人类遮风避雨的洞穴到用竹木土石等天然材料建造的简易房屋、砖石(木)结构房屋、金属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和膜结构房屋,建筑技术发展讯速。房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材料的老化、构件强度的降低、结构强度的降低、结构安全储备的减少等因素导致房屋由完好到损坏、由小损到大损、由大损到危险。

广东智科检测鉴定有限公司 冯星 邮编511458

[论文摘要] 房屋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生存发展的产物。从远古人类遮风避雨的洞穴到用竹木土石等天然材料建造的简易房屋、砖石(木)结构房屋、金属结构房屋、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和膜结构房屋,建筑技术发展讯速。房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材料的老化、构件强度的降低、结构强度的降低、结构安全储备的减少等因素导致房屋由完好到损坏、由小损到大损、由大损到危险。引起房屋“发病”和“衰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设计因素、施工因素、材料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结构检测鉴定技术要点的核心是推行访结构检测鉴定工作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作为鉴定机构和鉴定从业人员应该在自律的基础上,按照鉴定标准和自身的技术水平规范操作,通过有效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完成鉴定工作。其实的是减少房屋鉴定工作质量的瑕疵和司法纠纷,推动结构检测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房屋、安全鉴定、技术规范、质量、管理
        1、结构检测鉴定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结构检测鉴定机构受当事人的委托开展资格范围内的房屋鉴定工作,其鉴定行为是一种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证明权行为。鉴定的目的是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解决房屋安全纠纷的一种技术服务。其核心是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协助政府加强对房屋安全使用和管理。
        近2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既有房屋的存量已有上亿平方米。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为及历史的原因,城市建设中曾出现一定批量的不规范的既有建筑,房屋倒塌事故不断涌现。加强对房屋的安全使用管理,消除房屋安全隐患,已迫在眉睫。在房价普通高企的现状下,百姓把一生的积蓄投入购置房产,当遇到房屋质量瑕疵时必然发生尖锐的纠纷。这就要求结构检测鉴定机构公平、公正的技术服务。
        结构检测鉴定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就要求鉴定机构在从事结构检测鉴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 、法规开展结构检测鉴定工作,支持政府对房屋安全使用进行管理,同时促进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
        结构检测鉴定对既有建筑物加层及改造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地区频繁发生房屋加层倒坍事故;例如:2014年某月份。发生在太原市某城中村中的一起房屋加层倒坍责任事故,此事故造成14人不同程度的伤势。故发生后,经太原市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检测鉴定分析,证明房屋倒塌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房主盲目加层,房屋层数过多,墙体材料强度低、基础尺寸过小,底部墙体和地基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所致。另房主未向施工单位提供原有房屋的任何资料,且施工单位也是一家没有建筑资质,施工人员都是临时找来的(事故现场如下图)。

       

         图一:事故现场                     图二:事故现场
        此事故给我们敲响警钟。再次表明既有建筑物在加层及改造前,对原来建筑资料的查勘,鉴定、可行性分析尤其重要。
        2、建筑物结构安全鉴定的原因
        1、建筑物结构安全鉴定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使用寿命超出设计年限、低劣的施工、不适当的使用等原因使建筑物不能满足正常的使用,
        2、常见的施工质量事故主要有:悬挑板的负筋位置不对或施工过程中被踩下;使用了过期的水泥或混凝土配合比不对导致混凝土强度等级大大低于设计要求;使用了劣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是施工种发生了夹砂或颈缩等情况。
        3、常见的使用不当:随意变更使用用途导致使用荷载大大超载;工业建筑的屋面积尘荷载长期没有清理等情况。在恶劣环境下长期使用,使材料的性能恶化;结构的功能将逐渐下降。结构使用要求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在大规模地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生产工艺的变化,涉及要求提高建筑结构的功能。例如已有30T的吊车可能要改成100T的吊车,厂房(办公楼)的局部可能增层,原有设计可能要更换,相应对设备的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经过结构的安全检测鉴定后才能保证安全使用。本论文就针对房安全鉴定在建筑物结构加层及改造的作用进行讨论。
        4、加层及改造的对象是既有建筑物,在原来的地基基础、结构结构、及围护系统上加层满足使用功能。增层改造的目的主要是节约投资,短期收效。在选择改造对象时,更应着重于其安全设计,应摸清被加层及改造的建筑物变形满足下列条件的方可进行改造:1经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加层及改造房屋的造价低于新建房屋造价。2、摸清原有结构的类型、结构结构的截面几何参数,材料的强度参数等等。3、房屋结构状态良好,未因基础不均匀下沉、地震和其他人为因素引起裂缝;4、增层改造后房高、进深加大,应基本满足房屋对日照的需求(但对房屋间距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比新建筑物要求放宽)。加层及改造的可行性分析在接受一个加层及改造的工程项目前,首先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它包含专业技术分析和经济技术分析报告。
        3、工程概况
        受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房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东路某号,房屋大致呈矩形状态,总长×总宽=44.2m×13.1m。朝向为坐南朝北,据悉建于1999年,总建筑面积为2000㎡,主体结构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梁、板承重,以 180mm厚砖砌墙体围护与分隔为主。现该房屋首层层高为5.0m,内局部设有钢结构夹层,二至四层层高均为3.4m,其中首层作为仓库和办公室使用,二至四层均作为办公室用途。。
        柱、梁、板构件按实测强度选取,首层柱取C30,二层柱取C25,三至四层柱取C20,各层梁、板构件均取C25;钢筋强度:I级钢筋(φ)为210N/mm2,II级钢筋(φ)为300N/mm2。
        荷载取值: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根据建筑物各层目前用途按照国家现行设计规范选取;办公及上人屋面活荷载取值按2.0KN/㎡,不上人屋面活荷载取值按0.7KN/㎡。
        抗震等级:按七度三级抗震设防。
        3.1验算结论
        1、框架柱轴压比:根据计算分析结果,该房屋各层柱构件的轴压比均小于轴压比限值0.9,满足现行设计规范构造要求。
        2、柱承载力验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所检测柱的配筋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柱的实际钢筋配置情况满足结构承载力计算的要求及设计规范构造要求。
        3、梁承载力验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所检测梁的配筋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梁的实际钢筋配置情况满足结构承载力计算的要求及设计规范构造要求。
        4、板承载力验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所检测板的配筋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板的实际钢筋配置情况满足结构承载力计算的要求及设计规范构造要求。
        3.2建可行性分析
        按委托方拟将该房屋加建四层作为办公用途,并假设新建楼面布局与现有办公层楼面布局相同这一前提,我司根据现场实际检查、检测情况及结构复核验算对该房屋现有主体结构加建四层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对因加层方案而受影响的结构构件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建议。
        1、经过对基础承台的开挖,得知该房屋局部承台和地梁的尺寸和埋深,亦了解到该房屋采用柱下独立灌注桩基础类型及承台以下存在淤泥层等高压缩性土质层,但由于现场客观条件和现有检测手段的限制,已无法查明该房屋桩基础的桩径、桩长及承载力特征值等关键参数,故无法对该房屋加层后的桩基础承载力进行判断分析。随着国家设计规范的更新及标准要求的提高,针对上述客观情况,我司建议该工程后续设计单位根据地质勘察补充资料进行重新设计分析,可考虑采用有效加固方法提高基础承载力,使其满足加层后的安全使用要求及达到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要求。
        2、经对上部结构柱构件复核验算分析得知,各层所检测柱构件的实测钢筋配置情况首至二层基本满足加四层后的承载受力要求,三至四层部分柱构件钢筋配置情况低于加四层后的承载受力要求,具体情况见(附件二所示)。根据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部分层局部柱构件的轴压比超出0.9的限值,不满足现行设计规范的抗震构造要求,计算结果见(附件二所示)。我司建议该工程后续设计单位根据加层后新的设计布局情况对各层柱构件进行重新复核验算分析,对轴压比不满足现行设计规范构造要求及钢筋配置情况不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柱构件应提出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
        3、该房屋加建四层作为办公用途方案对现有屋面结构的使用荷载未有明显改变,该结构平面所检测的梁、板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加层后的安全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小菱,张卓然,黄小许,刘小红,李毅峰.广州市结构检测鉴定教材[J]广州市结构检测鉴定协会.2014,(09).
[2]广州市结构检测鉴定便民手册[J].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结构检测鉴定管理所.2010,(08).
[3]JGJ 125—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GB 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