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建设的原则和方法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下   作者:成向群
[导读] 党的十九大重要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作为新阶段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坚持和贯彻实施建设中国社会特色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和总体方略,明确指出了加快建设健康和谐生态主义文明社会是我国实现当代中华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始终牢固地坚决树立和贯彻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成向群

摘要:党的十九大重要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作为新阶段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坚持和贯彻实施建设中国社会特色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和总体方略,明确指出了加快建设健康和谐生态主义文明社会是我国实现当代中华民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始终牢固地坚决树立和贯彻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本文探讨分析了碧道建设的原则、方法、对策及措施,为今后碧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碧道、建设原则、景观、环境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处涉及到水系建设工作,将水系景观提升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并提出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现如今“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已成为我国全党、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普遍共识。
        一 、碧道建设的基础理论
        1.1碧道的基本功能含义概述
        碧道是以江河湖库等水系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海岸带为主要景观载体,统筹生态、景观、安全、文化和休闲等多种功能建立的复合型生态景观廊道。碧道通过系统性统筹资源及技术,达到共建、共享、共治和整体协同,优化了旅游廊道的自然生态、居民休闲生活和农业生产空间布局,形成了蓝天碧水青山畅流、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水清岸绿天然滨水生态廊道、融入自然的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1.2碧道建设的空间范围
        首先,从具体建设空间范围来看,碧道建设以河道管理范围为基础,统筹考虑水岸周边的城市绿线、蓝线和道路红线区域。
        其次,从广义建设空间范围来看,碧道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治污、治水、治岸与景观、休闲、游憩、历史人文等相结合,打造“江河安澜的雨洪通道、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文化廊道、水陆联动发展的滨水发展带”,总体上形成“三道一带”空间范围。以行洪通道建设为前提,突出碧道建设的安全保障;以生态廊道建设为核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以休闲文化廊道建设为重要载体,衔接绿道与古驿道,营造特色空间;以水陆联动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1.3碧道的类型
        依照滨水地带所处的地理区位与其自然环境及风貌的不同特点, 结合碧道沿线功能布局,碧道可以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 都市型碧道、城镇型碧道、乡野型碧道、自然生态型碧道四个类型。
        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经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城区的河流水系而建,串联城市重 要功能组团、各类绿色开敞空间、重要自然与人文节点等,为都市居民提供康体、 休闲、游憩等滨水场所。
        城镇型碧道依托流经县和县级市城区、建制镇镇区的河流水系而建,串联起 各类绿色开敞空间,重要自然、人文、功能节点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亲水游憩、 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
        乡野型碧道依托流经乡村居民点的河流水系而建,串联起乡村居民点、周边 农田、山林等绿色开敞空间、重要人文节点,为人民群众提供农业灌溉、亲水游憩、健身休闲的公共开敞空间。
        自然生态型碧道依托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河湖水系而建,河湖水系两侧主要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具有一定的景观、科普、水上游览价值,为人民群众提供远足自然、生态教育、科研考察的公共开敞空间。
        二、碧道建设的目标及原则分析
        2.1碧道建设的目标
        碧道建设以主要江河干流、城镇母亲河、自然人文资源集聚的河湖水系为主要载体,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要求,通过系统推进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碧道,构建生态、安全韧性的河湖水系,使碧道建设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好去处,带动河湖水域周边产业发展形成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构建生态、安全韧性的河湖水系。从生态完整性和各流域系统性出发,充分发挥河湖生态调节、循环、净化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依托河湖水 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全市生态安全格局。
        (2)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从公众需求出发,充分挖掘恢复河流水系的重要生态、文化和景观价值,向公众提供优质、美丽的生态产品,改善城乡生活环境品质,构建“融入自然、品味文化、畅享健康”的休闲游憩网格,引导人们去到河湖岸边亲近自然,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好去处。
        (3)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治水、治产、治城,水岸共治,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以优质的滨水空间环境触发知识、创新等新经济活动,引领旅游消费升级和亲水性产业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2.2碧道建设的基本原则
        (1)规划引领,以人为本。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效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指导河湖水系综合 整治,打造广大人民群众喜游乐到的好去处,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以水环境和水生态为基底,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进行统筹兼顾、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整体施策。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生态建设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3)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坚持分类建设碧道,立足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基础、河湖水系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碧道。切实结合实际,突出各地特色,大胆探索创新。
        (4)系统治理、协同推进。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陆域与水域,分类施策系统治理。坚持构建部门联动、引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碧道的设计原则
        碧道的设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人居环境的美化,主动创新,采用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开展碧道建设。充分挖掘、展示地方水文化和人文历史,与全域旅游、城乡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文化传承新载体。
        (1)协调性原则:城市河流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结合,并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2)统一性原则: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经络,应与水生生态系统、滨水绿地和城市绿地一起,构成覆盖城市的生态绿化体系。
        (3)安全性原则:保证亲水安全,除按照规范要求限定亲水景观水体水深外,还要考虑亲水水质的安全。
        (4)生态性原则:形成丰富变化的景观微环境,创造多类型的微湿地,建立多样性的湿生植物群落和动物栖息环境,赋予环境以生命。以乡土植物为主,保护原有现状植被的同时丰富植物种类。
        (5)文化性原则: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碧道建设应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四、碧道建设的重点内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1碧道建设的重点内容
        碧道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营造与游憩系统构建以及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等碧道建设“5+1”重点任务。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是前置的基础条件,主要依托原有工作,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等是碧道建设的重点内容。
        (1)水资源保障,包括小水电绿色改造、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水系连通、非常规水利用等措施保障河湖生态流量;
        (2)水安全提升包括防洪工程、堤岸生态化改造、缓解城镇内涝、应对海平面上升等具体任务;
        (3)水环境改善包括改善水质、整治入河排污口、控制面源污染、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等具体任务;
        (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包括岸边带生态修复、监督水土流失、保障生态水量、保持生物栖息地、加强河湖联通等具体任务;
        (5)景观营造与游憩系统构建包括打造主题特色、营造特色空间、串联特色资源、打造特色游径、布设滨水慢行道、优化线性公园与完善亲水设施等。
        4.2碧道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1)碧道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不够。碧道建设是全方面的,在碧道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如水利规划、海绵城市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等。应进一步融合文化休闲、行洪通道、旅游休憩、亲水走廊、联系破碎化斑块的系统廊道、文化廊道。
        (2)滨水区域的景观设计缺少对周边历史文化、生态景观资源的回应。人文、景观要素的演绎要充分,基于本土特色的进行规划建设,不能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3)缺乏对滨水空间的高效利用。碧道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空间建设有景观、有活力、人性化、体验性好的的滨水景观。
        (4)对已有设施保护不够。碧道建设中需要注意减少施工扰动,要保护好建设范围内的古建筑、古码头、古桥、古树名木等,既传承又发展。
        五、结语
        碧道是一种新的理念,需要多个部门在各自工作中贯彻新的理念,对原有工作进行优化,通过部门协同形成合力,达到建成水碧流清的生态廊道、人水和谐的共享廊道、水陆联动的发展廊道,文化发展的纽带、经济辐射的走廊共同的愿景。碧道建设需要城乡协同推进,带动交通、新型城镇化、生态旅游农业等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架起一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陈蒙蒙.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17:103-103.
[2]张有松,陆增来,黎静,邵元俊.推进碧水工程建设改善农村河道环境[J].《安徽农学通报》,2009:50-50
[3]加快水生态修复与建设 努力构建碧水蓝天新邢台[J].《河北水利》,2012:15-15.
[4]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