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马俊杰

发表时间:2021/8/10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8月下   作者:马俊杰
[导读] 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我国很多水文资源管理利用者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管理以及利用的实质,缺乏有效的利用管理机制,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并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

身份证号:3702031990120***17  马俊杰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我国很多水文资源管理利用者没有认识到水资源管理以及利用的实质,缺乏有效的利用管理机制,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并存在水资源浪费的情况。水利工程作为调节区域水资源分布、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的重要设施,其水资源生态调节能力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环境生态保护意识的加强,我们在兴修水利的同时,也逐渐注意到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如何在保证水利工程防洪、灌溉等功能要求的同时,保证工程涉及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将成为水利工程设计、实施的重点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工程数量不断增多,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加强对其的应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工程开发,不仅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新时代,工程建设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合理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国家应当分析工程的具体运行情况,出台相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尽量减小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工程建设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可见,工程建设是必要的。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虽然会对于周围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但会存在很大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兴建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后,其首先能够针对当地水资源进行有效调度,进而也就可以降低出现洪涝灾害的几率,有效实现蓄滞洪水的效果,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发挥保护作用。另外,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后,往往还可以针对水体进行优化配置,避免出现断流等问题,也能够具备生态环境保护效果,避免了水污染威胁。当然,因为水利工程项目的运行而产生的大量电力能源,能够明显降低煤炭资源的应用量,进而也可以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2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必然也会对于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受到威胁,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同样也不容忽视。比如因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很容易致使周围绿色植被大量损坏,整体绿化效果受损明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还会对于周围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大量生物被迫迁徙,当地的生态环境稳定性同样也就会受到明显干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还会直接对于水体产生影响,导致原有的水体运行规律被打破,水生生物同样也面临着不良影响,水体生态平衡受损;此外,有研究还显示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可能会增加地震等灾害发生几率,同样也会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
        3.1优化水利工程环境设计
        水利工程环境规划和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时,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充分考虑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要素,将保护预案和工程结构施工有效结合,在保障生态环境本身承载力的前提下,开展河流截流、土地淹没、居民迁移安置等工作。


例如,在建设施工前期,可以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这些生活生存环境、繁衍条件,在保障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科学的建设施工方案。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加强废水、污水以及建筑垃圾的处理工作,做好防尘、大气污染的保护工作,尽可能减轻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维护生态环境的秩序。
        3.2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预测机制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原本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预测机制,综合评估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内容,明确建设施工的注意点,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保护预测机制,可以为建设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同时,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施工方可以将保护工作纳入施工环节中,转变传统的施工理念,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建设贯彻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流程。例如,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坚持生态平衡建设原则,采用环保施工材料和技术,尽可能地降低污染,维护建设区域的生物系统。此外,加强管理监督工作,完善监测机制,优化生态环境跟踪评价,也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措施,是维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3.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内容和制度
        水利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优化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但是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规范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行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责任意识和保护意识,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还可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例如,当地环保部门可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监督管理工作,加大惩戒力度、奖励力度,对违反施工原则、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施工行为进行惩罚,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同时,在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环评工作中,可以适当增加环评范围,针对实际影响、可能性影响进行评价,完善环保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实现环评的意义。
        3.4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一种有效减少水利工程修建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不会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造成影响。首先,建设方需要明确改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含义和价值,该方式本质上是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帮助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发展的条件,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水利工程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会减小,不会出现经济建设和生态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不会出现自然环境质量下降问题,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还确保了经济建设。其次,合理开展引流或截流工程,这两种常见的水利工程修建方式必然会对原有的河流水文条件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当地生态环境较为稳定、河流水流量充足的基础上开展这两项工程,便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影响,并且还能够解决水利灾害问题,还促进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真正做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综上述,水利工程施工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包括施工地区的气候、水文和水体,而且包括泥沙淤积状况、地质、土壤以及动植物和水生物。为了尽量降低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分别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旨在使水利工程施工既能够取得施工成果,又能够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刚.探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288-289.
[2]薛丽敏,汤磊,郑凯.基于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J].居舍,2016(35):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