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共情在谈心谈话中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中   作者:汪秀风
[导读]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

汪秀风   220521****09073225  山西省太原市

        一、共情的概念和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体系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其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曾在《咨询心理学家》(1975年第5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共情:一种未被欣赏的存在》,深刻阐述了他对“共情”的关注和研究,他在结论中强调:“共情的这种力量需要被欣赏”,“在我的经验里,在有些情况下,共情的存在方式拥有最高优先级。当另一个人受伤、困惑、混乱、焦虑、被疏远、受惊吓、怀疑自我价值的时候……深深的理解是一个人可以给予另一个人的最珍贵礼物。”卡尔·罗杰斯对共情的定义进行着不断的调整,甚至是长篇论述,但笔者比较赞同的定义是卡尔·罗杰斯1959年发表的:“共情的状态是准确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考框架,这种觉察带有情感的成分和含义,好像你就是那个人,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的境界。”笔者认同这个定义,因为它把共情的三个关键点说得很清楚,一是对别人的感受感同身受,二是对别人的情绪源感同身受,三是永远不忘记自己是谁。在这三点中,往往忽视第三点,也就是失去“好像”,把共情变成了认同。
        对于共情,许多学者有着精辟的阐述。但笔者认为其核心内涵都是相似的,甚至是一致的。共情就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够将心比心,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也就是在人与人交流中表现出的对他人设身处地理解的能力。简言之,就是:我懂你,我比你还懂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被誉为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其中,一个精神病人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蘑菇,不吃不喝地撑着伞蹲在墙角,很多人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告诉他:他不是蘑菇。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而一位心理医生却把自己打扮得和那位精神病人一样,撑着同样的伞蹲在旁边,结果,精神病人主动问他为什么蹲在这,医生平静而认真地说自己是一个蘑菇。就这样,医生陪着病人蹲了一段时间,然后站起来走路,病人不解,医生认真地说:“蘑菇是可以动的,不信你也试试。”病人学着医生的样子走起路来。同样的方法,医生带着病人开始吃饭、睡觉、交流……几周后,病人被治愈了。笔者认为,这位医生治愈病人的法门是懂得共情,他能够蹲下身子,站在病人的立场和角度去想问题,从而找到最佳治愈方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共情的影子:全国人民与疫情暴发地的同胞感同身受,千方百计为他们加油鼓劲;抗议一线人员和封城地区群众理解防控举措,服从政府安排;全国各地与疫情暴发地荣辱与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震惊海内外。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说这是“真正意义的团结”。笔者认为,从某种角度讲,这就是“共情”凝聚起的抗疫共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二、谈心谈话的概念和目的
        谈心谈话实质同志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的一种形式,是党的组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谈心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明确规定:“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坦诚相见,交流思想,交换意见。领导干部要带头谈,也要接受党员、干部约谈。”谈心谈话是总结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会的成功经验,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党内政治生活针对性、有效性的有力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干部经常开展同志式的谈心谈话,既指出缺点不足,又给予鞭策鼓励,这是个好传统,要注意保持和发扬。”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各级党组织书记、组织部门责无旁贷,必须结合实际、千方百计将谈心谈话的作用发挥好。
        三、谈心谈话存在的主要问题
        谈心谈话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就是始终高度重视用谈心谈话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积累好的工作方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不管是哪个专项工作,都要求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并不断引导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将谈心谈话做深做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是主观重视不够。笔者所在单位共有党委1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52个,通过工作调研、监督检查、党建考核等方式了解到,各级党组织对谈心谈话的认识不够准确,个别党组织仅在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前开展谈心谈话工作,片面地把谈心谈话当成某项工作所特有的一部分,当成政治任务。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以日常工作繁忙为由,没有经常而及时地开展谈心谈话。
        二是方法过于简单。各级党组织书记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书记,不同程度存在对谈心谈话规律把握不够、技巧掌握不多等问题,谈前准备不足,谈中内容空洞。或直奔主题一口气说完,或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或抛开主题随意而谈,甚至把谈心谈话与工作安排混为一谈,被谈话对象被动回应,导致谈心谈话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严肃性。
        三是作用发挥不够。在与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一些党员干部的沟通交流中发现,“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没面子”的担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党员干部的思想中,使谈心谈话只讲官话、套话和空话,不敢触及内心深处和问题实质,党内政治生活看似“一团和气”,实则没有达到坦诚相待、“红脸出汗”、入脑入心的效果。
        要解决好谈心谈话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组织书记掌握好谈心谈话的技巧,感受到谈心谈话的实效,才能从心里真正重视谈心谈话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追求更好的成效,形成良性循环。



        四、用“共情”助推谈心谈话取得实效
        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程中,谈心谈话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方法,比如准备阶段的“四清楚”就极为重要,即便是具有很高共情能力的谈话者,也必须对谈话对象的思想状况清楚、前因后果清楚、社会关系清楚、有关资料清楚,这样才能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审时度势,选择合适的场合、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方式,所以,笔者认为,谈心谈话者若能在严格执行有关制度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共情的正能量,一定能够让谈心谈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谈到点上,触摸心底的柔软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想法都是独特的,要想做好谈心谈话工作,就要在保持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前提下,根据每位谈话对象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谈心谈话前充分的准备,必须是对被谈话人的脾气禀性、工作经历、家庭状况、近期动态等进行比较多的了解和掌握。谈话开始后,要进行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谈话引导,切忌漫无边际、泛泛而谈。懂得共情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和观察的,通过引导谈话对象交流,观察谈话对象的眼神、表情、动作等,捕捉其关注点,对于谈话对象有特殊意义的话题,尤其是与谈话主题密切相关的,一定不要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在不断的交流中,努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和思考问题,从而把问题问到点儿上,把想法说到心坎儿里。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深沉的爱,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就是共情的表现。总书记会干很多农活,也掌握不少“民间技艺”,包饺子、磨豆花、炸年糕、打糍粑……总书记都能与老百姓忙活在一起,很自然地拉近了与群众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情相容、心相通,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实现了共情。因为有了共情,总书记不管是与基层干部交流工作心得,还是询问百姓对物价尤其是粮油肉蛋蔬菜价格的感受,或是关心农村大龄青年“脱单”问题,亦或是了解贫困群众的基本收入和生活保障等等,都能抓住基层干部和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问到点儿上、说到心坎儿里,让大家很自然地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把最真实的情况讲出来,把最忧心的困难说出来,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二)知己知彼,作出科学的引导
        谈心谈话是干好党组织各项工作的必要方法之一。比如,对于组织工作而言,谈心谈话是了解干部、关心干部、考察干部、发现人才、听取意见、听取民声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在一些反映党史的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志找干部谈话,甚至是晚上提着马灯跋山涉水找干部谈话,一谈就是一宿;对于纪检工作而言,党内谈心谈话是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的有力抓手,体现了挺纪在前的要求,也是防止党员干部违纪违规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开展经常性提醒谈话,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还有群众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等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通过谈心谈话达到一定目的、取得一定效果。不管我们“为啥谈”,都是带有目的性的,而目的能否达到,关键看谈话人与被谈话人能够实现共情。有历史记载,在劝降明朝名臣洪承畴的过程中,孝庄文皇后展现出了很强的共情能力。清军大败明朝之际,洪承畴拒不肯降,皇太极软硬兼施,但派去劝降之人都被洪承畴大骂而回。根据吏部尚书范文程的描述,孝庄不信洪承畴就是宁死不屈,主动请缨劝降。在与洪承畴交流的过程中,孝庄尝试提及不同方面的事情,并悄悄地察言观色,她发现洪承畴对妻儿深切的思念和担忧,便从一个妻子的角度开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成功劝降。这就是共情的力量,能让谈话者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对方的困惑和矛盾,理清对方的顾虑和担忧,帮助对方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实现共情,就可以在既清楚自己的谈话目的,又清楚对方的立场、观点、感受和情绪等情况下,科学合理地找到双方的契合点,谈话目的自然更容易达到。
        (三)把握尺度,让沟通恰到好处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谈心谈话的方式、沟通交流的方法决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首先,时机把握很关键。什么事情可以谈,什么事情不可以谈;什么时候应该谈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谈什么;什么话题可以直截了当谈,什么话题应当缓谈;哪些问题应当谈得深一些,哪些问题可以谈得浅一些,等等,这些都要把握好时机。其次,场合方式很重要。谈心谈话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达到某种效果,不同的环境和方式对被谈话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谈话人的办公室还是被谈话人的办公室,谈话人家里还是被谈话人家里,室内还是室外,公园还是餐厅,等等,是需要根据谈心谈话目的和被谈话人情况来确定的。交流方式也不是制式的,是直截了当还是烘云托月,是说深说透还是点到为止,是严肃认真还是幽默诙谐,等等,都要根据谈话对象的性格、情绪等来确定。要实现谈话尺度和方式的恰到好处,就需要充分运用共情。《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刘姥姥要离开贾府的时候,贾府送了很多东西,平儿负责向刘姥姥交代:“平儿说一样刘姥姥就念一句佛,已经念了几千声佛了……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人,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平儿是懂得共情的,她的一段话多么自然而有温度,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沟通就是共情带来的恰到好处。
        (四)情感共振,促进心连心的团结
谈心谈话的重点是谈,是要选择合适的方式,敞开心扉的深谈,以心换心的恳谈。谈话人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把自己放到被谈话人所处的位置,多考虑被谈话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讲,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理解其所讲所说,这就是共情。曾经读过一则寓言,颇有哲理:铁门上挂着一把大锁,铁棍和锤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大锁撬开,一个又瘦又小的钥匙来了,它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棍和锤子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地把它打开了呢?”钥匙的回答是:“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共情就是一把钥匙,一把能够真正感受谈话对象心声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谈话人再用真诚的关心和理解与被谈话人沟通,把话说到被谈话人的心窝,把情送到被谈话人的心坎,双方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实现情感共振,达到心连心的真情相待。如果这样高质量的谈心谈话能够在一个党组织内拉成网,那这个组织必将实现心连心的团结,拥有坚不可摧的堡垒,拧成一股绳的强大力量。
        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进行座谈时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笔者认为,懂得共情、学会共情并在工作生活会中正确运用共情,就是最高的情商。谈心谈话是党组织内同志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共情则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桥梁,二者的充分融合,必将推动谈心谈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