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9期   作者:郭鑫
[导读] 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工作是现如今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目标,
        郭鑫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工作是现如今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目标,在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海绵城市能够优化城市水资源问题,强化城市防御能力,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规划理念,成为了研究的中点工作。本文对绿色生态城区中海绵城市规划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能够对日后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性意义。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应用
        1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主要指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可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城市。下雨时,海绵城市能够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的作用,同时合理利用存蓄的水资源。海绵城市具有吸收、渗透、涵养、净化等功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设计人员应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采取自然+人工的方式,一方面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性,另一方面积存、渗透和净化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要采取快速排水+末端集中控制的方式,使径流雨水在管渠和泵站设施的作用下集中排放,该种情况也对市政雨水管道设施和排涝设施建设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外,径流雨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不仅会破坏排放区的水环境,而且也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此时,海绵城市理论快速发展,可切实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海绵城市注重构建低影响、高效率的雨水系统,在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下,实现径流雨水的良性循环,增强城市的海绵功能,提升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雨水净化能力、雨水调蓄能力及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以此分担市政设施的压力。
        2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2.1确定绿色生态城区的规模和功能分区
        与传统旧城区规划相比,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是建设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城市建设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更使得城市建设更加合理化,若进一步对城市的功能区域划分,可将居住用地和公共建筑用地划分开,并且确保二者达到总用地的50%以上,进一步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合理性。
        2.2规划流程和措施
        1)规划流程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将海绵城市规划流程概括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建设区域内地质地貌、排水蓄水情况、湿地情况等的调查分析,了解建设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支持;二是进行区域内排水系统及管道走向的综合探究,确定所需设施设备及技术工艺,为雨水科学排放奠定基础;三是综合上述资料开展规划工作,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缩小设施占地面积,规避较大规模施工;四是明确规划设计指标,按照指标要求,开展排水系统设计,有效控制雨水和污水,增加排放率。
        2)规划措施根据上文论述,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从适应性、可行性和经济性三方面展开综合考量,结合城区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系,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目标的达成贡献力量。
        一是加大水资源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优先规划和保护生态敏感区。事实上,水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天然海绵体的重点内容,将城市中河流、湿地、沟渠等列入非建设用地范围,明确城市建设蓝线,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城区现有河流、坑塘、湿地等较为敏感的水资源环境实行严格把控,必要时可将这些地区作为禁区,隔离保护,以建设因城市建设带来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保护城区原有的水资源环境。同时以低影响的设施设备来开发建设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并将其与城区原有的排水沟渠实行整合衔接,防止城市出现内涝,保护水质的安全无污染。
        二是集约式开发模式注重城市水系生态空间的规划,促进科学合理的区域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无序发展。要明确城市边界,划定出城市规模后,应确定基本的透水面积,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式开发模式能够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城区生态空间环境加以科学规划,做到空间的合理划分,加强城区建设的规范性、规整性。同时集约式开发模式也可避开混乱局面带来的束缚和制约,能推动开发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提供支持。
        三是保证透水面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硬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雨水的渗透能力普遍降低,因此要确保充足的渗透范围,需设置出适当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以保证城市透水进展正常。透水面积是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目前很多城区在规划建设中,为迎合现代化发展要求,提高城市交通水平,加大硬化施工面积,混凝土地面逐渐增加,雨水掉落后多积聚在地面上,难以渗透到地层深处,进而增加了污水量,为城市带来了较大影响。为此,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就应考虑渗水面积的扩大,通过增加绿地面积、铺装透水性强的绿色地面,促使雨水的快速渗透,减少雨水的大量堆积,从而加快城市排水,增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四是排水区域规划。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地表径流系数,因此,不仅要科学划定雨水排水区,注意优先保护自然径流通道,并及时维护,同时高度重视植草沟、雨水湿地的设置以及建设,以确保雨水达到汇集地表径流的目的。还要持续增加以渗透为主的设施,如:渗井、湿塘等。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排水区域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排水速度,关系到城市的日常运行。在排水区域设置中,需将自然排水和人工排水相结合,前者利用城区构建的自然排水体系,实现雨水快速吸收和处理,如植草沟、绿地等,且做好自然排水的科学保护,避免破坏问题的产生。后者则是通过人工排水口的合理设置,加快雨水排出。通常情况下,会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口,加快路面积水排放速度。不过设置中要注意与建筑间的距离,以免影响正常使用。
        结束语:
        目前绿色理念正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绿色生态的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促使城市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和积极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实现城市在绿色生态区中起到调节作用,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在雨季收集水资源并将其蓄存,在城市需要时将其合理处置再排放,由此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而且可以合理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先对城市的基本特征进行评估判断,例如地质条件、水文气候特征等,进一步确定流域范围,在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基础上,确定各个规划指标值,选择合适的技术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出绿色生态海绵城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伍娬,王志杰.喀斯特山地城市内山体绿地对城市热岛的减温效应——以安顺市西秀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21,40(03):855-863.
[2]施泰隆,武文婷.基于AHP法的雨洪调蓄池景观绩效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S1):337-342.
[3]王婷,任云英.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的绿色基础设施研究重点与前沿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24-36.
[4]朱捷,汪子茗.探寻山地城市品质提升的方法与途径——基于开放空间体系为架构的研究视角[J].中国园林,2021,37(03):38-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