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理敏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文成分局,浙江省 温州市 文成县325300
摘要:要想加强乡村生态环境的进步,就要发扬步步稳的精神,全力推动污染防治、能源节约等工作。要将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到人民生活中去,要让人民都参与到其中去,以社会基层以及人民群众为主体,加强宣传,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环境保护;问题分析;措施研究
1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尽管乡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给乡村带来了许多有利影响。乡村地区的工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加之乡村发展经济的思维更偏向粗放型,致使乡村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例如政府为了本地区GDP的增长进行招商引资,一些重污染企业不断向乡村转移和聚集。由于人民群众所使用的水资源和所食用的农产品大多来自乡村,如果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那么这些污染最终都会通过水、农产品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各方面渠道影响到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2乡村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由于部分乡村地区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农民收入水平也相对于城市较低,如何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当前大部分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大多数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融入不高,主要还是依靠人力。基于此,农民为了增收增产,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升土地的产出水平,这些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造成乡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会对乡村的水资源和土壤资源造成严重污染,甚至还可能导致食品污染,这些污染对人民的生活和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危害。
1.3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乡村群众的生态文化素养,使其形成珍惜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良好意识,也有利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有的地方也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但是投入的项目大多是能为地区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项目,而对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资金投入往往不重视。因此,多数乡村地区存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只有少部分地区能通过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或自己筹集资金的方式治理生态环境。
2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环境治理措施分析
2.1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乡村生态保护与治理是根本。一是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乡镇政府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承担者、指挥者和发动者。首先,“坚持党的领导与组织管理相协调”,加强和完善县、乡两级环保机构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监管,形成以县市、乡镇、村三级的监督体系,落实职责,切实做好乡村生态环境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掌握乡村环境状况。其次,完善乡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实行乡镇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化肥农药使用、畜禽养殖、工业排污等活动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增强责任意识,对督察不力,政绩不严的督察员严肃处理,并与评优评奖紧密挂钩。最后,优化乡村环保社会监督机制,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完善公众环境参与制度。二是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包括农药污染防控、肥料污染、农膜残留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防控技术、畜禽粪便污染立体防控技术等,重视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以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和对污染源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2.2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牢固乡村物质基础
首先,加大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各地区要严格守住耕地红线以及基本农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管控优质耕地。加快推行秸秆还田、增强有机肥、少耕免耕、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其次,推进土壤资源的安全利用。各地方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最后,开展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各地区要根据耕地土壤的污染程度、环境风险以及影响范围,确定本地区的治理和修复的领域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具体规划。针对违规占用耕地以及污染土壤等行为,环境部门要做好督查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针对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一方面注重节约用水,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污水的排放,环境部门应做好监督工作,增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三是引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开展农业技能培训班,让专业人员指导农民如何使用农业新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技能。另一方面,将农业科学技术与生态农业相互结合,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
2.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优秀的文化能促进人的发展。一是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应开展乡村社会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组织农民环保培训,让农民学有所教,认识和了解自然规律,纠正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倾向,养成尊重环境、爱护环境的正确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二是号召优秀人才进乡村,加快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精髓,打造各地区特色生态文化品牌,加强生态文明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和宣传,积极构建和谐环境公共关系。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利用村广播、电视、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绿色和谐发展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乡村生态文化基础服务建设。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将资金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提升乡村基本服务设施功能,满足乡村人民的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文化活动室、广播室等文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工作,在乡村实现物质生活快速小康的同时,潜移默化推进精神生活建设。
2.4健全生态法律制度,夯实绿色发展保障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现有赖于法律的保障。一是建立专门性的乡村生态环境基本法律。依环境保护法,并结合乡村环境资源问题、环境保护立法的现状和乡村保护历史性转变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制定乡村专门性的生态环境基本法律,规定乡村生态文明的立法理念与乡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独立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完善乡村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根据乡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乡村生态文明条例》,针对乡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中的相关问题加以细化,例如农业生产中肥料农药的使用标准、乡村工业的排污标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要求、乡村生活垃圾处理要求等。三是健全乡村环境保护执法机制。加强法律监督,明确上下级政府监督关系。加大环保、林业、国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执法监督力度,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健全司法协作和联动执法机制,针对违法违规人员,坚决严惩,始终保持执法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促进本地区的产业绿色发展,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实现农业乡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腾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5).
[2]杨晓翔.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环境建设对策研究[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19, 000(009):117.
[3]翟天元.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 208(04):21-22.
[4]朱广钦.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路径研究[J]. 中国高新区, 2019, 000(014):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