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618000
摘要:现阶段,社会进步迅速,我国的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有了提高。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装配式建筑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装配式建筑主要是指把传统现场生产大量现浇作业的方式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将预制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中进行安装。该种生产方式可以使得施工质量得到保障,同时节约劳动力而且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装配式建筑施工周期相对较短,成本花费更少,因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要做好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在生产和现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精益化生产理论;现状研究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正步入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现场作业条件差、建造效率低、资源消耗大、垃圾排量大、建筑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显,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与我国目前推行的高质量、节能减排、环保等国家顶层政策相悖,建筑业亟需转型升级。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若想尽快摆脱传统落后的生产建造模式,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加速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动生产建造方式转型升级。
1装配式建筑工程优势
装配式建筑工程与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通过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展开,工程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在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工作效率低,社会劳动力需求大等问题。装配式建筑实现了在工厂在就已经完成相应制作工作,到达施工现场直接进行安装即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模板以及脚手架的使用,为施工节约更多成本,使得施工进度能够得到保障,提升施工效率。(2)采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更多能源。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是传统建筑工程施工中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通过装配式建筑工程,可以节约更多土地资源,针对其中的钢模板,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而且直接在现场进行安装,可以减少噪声污染以及扬尘污染情况的出现,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3)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在具体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相应标准与流程进行,使用的建筑构件,需要在工程中按照相应标准进行加工生产,使得构件质量得到保障,减少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总之,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具有众多优势。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中,要将装配式建筑工程作为重点与关键,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
2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工业化生产
2.1生产准备
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阶段很多国内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逐渐打开思路,逐步借鉴现代工业制造生产流水线的做法。理想中的现代工业制造生产线,能够采用工作流转的作业方式,充分融合系统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理念与技术,在生产全过程中各工作环节协调性好、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人员投入小、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少、加工效率高。然而,由于目前装配式建筑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较低,特别在我市周边目前的预制构件还主要依赖叠合板预制底板为主打产品,预制混凝土叠合板等构件存在大量外伸钢筋,且规格,型号多,使得预制构件的生产在流水线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需求大,模台利用率低,流水线作业,自动化系统便也无法真正实现。以上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前进步伐。面对上述现状,预制构件从设计到生产制造单元都必须进行深层次技术突破,生产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产能、技术水平等相应的配套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制造最优产品。为切实保障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有效规避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和意外,在工厂正式启动生产流程之前,应从人员、物资、设备、工艺以及场地等方面全面开展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满足预制混凝土构件工业化生产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其中包括根据成本目标、效率目标及质量目标进行人员的组织架构策划及生产技术、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相关培训,根据预制构件的各项性能指标合理选用原材料并做好进货验收工作,根据生产需求采购所需的必要生产设备,建立相适应的生产工艺流程,对生产场地的平整度、布置等予以合理的规划布局。
2.2生产流程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模具组装、钢筋绑扎及埋件安装固定、混凝土成型、混凝土养护、构件脱模起吊、质量检验、构件标识以及存储和运输等环节。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若要真正意义上实现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宜广泛采用成型钢筋。机械加工而成的成型钢筋不仅可以大量节约材料、便于施工,更可以充分提高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完全契合装配式建筑的工业化生产理念。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钢筋自动化成型设备投入使用,如数控钢筋焊接网片生产设备、数控桁架钢筋生产设备等。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虽起步较晚,很多技术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但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工业化技术及理念逐步应用于预制构件的生产环节之中。例如,混凝土输料系统等自动化生产设备越来越多地投入于混凝土成型环节、预制构件的标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预埋芯片或二维码、采用基于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预制构件的存储和运输管理等,均为装配式建筑的精益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生产质量全过程管控
不同于传统现浇建筑体系,精益生产的质量管控应贯穿于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之中,且应充分发挥其对于生产质量、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的保驾护航作用。生产质量管控涵盖了质量策划、过程控制、监督检验、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等核心流程,理论上应该形成PDCA闭环管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质量管控涵盖了材料质量检验、配件质量检验、钢筋加工质量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产品质量检验等环节,应重点关注隐蔽工程质量管理、成品质量管理及常见质量缺陷等。生产质量全过程管控是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预制构件厂应充分结合精益生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切实做好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
3依托BIM的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
实现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与BIM技术的有效结合,首先要构建依托BIM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将BIM技术的可视化、集成化、协同性、模拟性等优势特点,充分应用到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的设计、构件生产、物流运输和构件安装的各个阶段,以此保障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精益建造的有效实施。构建依托BIM的信息管理平台,结合工期要求选择对应的BIM模型分析汇总相关项目建造信息,并及时将工程量算结果转换成电子表格,便于精益项目管控更直观、高效开展。BIM信息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强化装配式建筑项目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作业协同,而各参与方的密切配合正是实现并行工程和构件准时生产的关键前提。BIM信息平台的搭建能够使项目信息的高度集成管理成为现实,借助与时间进度和成本费用深度关联链接后形成的5D-BIM模型,能够集成整合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和物料消耗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实现施工集成管理,为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施工企业要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要意识到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并对自身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将自身专业能力发挥在管理工作中。对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为我国建筑行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小勤.装配式建筑模式下做好工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城建档案,2020(02):45-46.
[2]王一懿.装配式建筑在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与解决方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9(3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