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李清
[导读] 摘要:监测和信息化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
        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水务局  715700
        摘要:监测和信息化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其水土保持监测是运用多种技术对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危害及其防治成效进行的动态监测和评估,是水土保持预防监测、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本文通过对监测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水土保持监测能力提升途径,重点分析其监测体系信息化建设,为县级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信息化建设;思考
        1、水土保持监测内容。
        监测是水土保持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职责,是依法行政的集中体现,强化监管机制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手段。强化监管机制主要包括加强水土保持相关工作及水土流失预防工作的监测管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与协调机制,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监管制度等。根据《水土保持法》和《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规定,研究制定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和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考核和奖惩制度实施的范围和内容,这是保证水土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2、探索水土保持监管能力提升途径
        2.1信息化建设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了平台。依靠国家水土保持监管平台,实现水土保持监管+互联网管理,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监测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水土保持工作全方位的动态信息化管理,重点涵盖生产建设项目监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科技推广及信息公告等信息平台,使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各区域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动态变化,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同时公众可通过信息平台,获取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相关信息,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水土流失事件投诉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水土流失的新局面。
        2.2强化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监测管理工作。改进监管方式,强化对生产建设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广随机抽查工作。增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履行职责能力。主要包括推动预防监测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控。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执法人员的定期培训与考核,完善执法责任制、公示制、错误追究制、监测检查制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对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管理,实现水土保持监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提高水土保持实时监控和处置能力。同时落实《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管的意见》,严格规范行为,深化简政放权,精简优化审批。依法开展水土保持方案和验收审批,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建立健全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信用评价机制,加大对违法事件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等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3建立水土流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警机制。成立应对水土流失突发事件组织机构,制定水土流失突发事件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等,划分水土流失突发事件等级,建立健全事后处理与应急保障措施,出台《水土流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警办法》。
        2.4监测管理人员建设。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在完善监管制度和落实各级水土保持机构监管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执法人员定期培训与考核,研究制定监管能力标准化建设方案,出台水土保持监测执法装备配置标准,逐步配备完善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提高监测执法的质量和效率。

以全过程监管为核心,加强政务公开,增加监管透明度,提高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实时即时监控和处置能力,有效管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设计、施工、监测、监理、验收等市场行为,为准确有效执法和落实政府目标责任提供依据。根据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总体布局,依托上级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平台,到规划期末,建成功能完善的黄龙县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处理、传输、存储现代化,实现水土保持业务应用服务和信息共享,全面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动态监测,从水土保持角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做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内容
        3.1依托国家及水利行业信息网络资源,结合电子政务网络、云平台、政务数据整合共享平台等基础设施,统筹现有水土保持基础信息资源,建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全县水土保持信息平台,推进预防监测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控,综合治理“图斑”的精细化管理,监测工作的即时动态采集与分析,建成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体系。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应建成从采集层的实时数据采集开始,通过数据层(数据库、模型库、参数库)、应用层、信息层,到信息发布。通过遥感、无人机、调查监测、周年实测和野外采集及模型与参数搜集等方式进行信息积累,进入系统数据库平台,形成规范化管理模式,再通过信息的运算处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专题分析、三维可视化分析等专题应用层次上的再加工,最后形成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图、专题图以及三维模拟、防治措施效益评价、多媒体汇报演示等终端信息,最终送达各个用户。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以信息采集为基础,水土流失信息来源于实时遥感影像,可对大尺度范围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尤其是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工程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流失程度进行跟踪测报,为监测预防工作和水土保持方案制定提供信息支撑。地面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以手工或自动的方式录入各站数据库,然后通过网络向水土保持监测站数据库上传。
        3.2区域性一体化水土保持监测。在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实行“多规合一”基础上,探索“规划同评”。水土保持监测宜采取调查监测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特征以及监测内容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可采用、调查法、定位监测法、遥感监测、无人机监测等方法开展。同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化相结合,形成适合发展的水土保持监测运行体系。
        3.3水土保持监测运行体系建设规划。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规划建成后,要使正常的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需有一批专业技术观测人员,同时具备一定的运行经费做后勤保障,此外亟需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监测工作的运行趋于科学性和有序性。监测机构及站点监测人员务必高度重视,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促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的高度认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放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位置。及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和运行管理,以保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加快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落实的步伐,不断充实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明确监测任务。《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明确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内容和公报要求。要保证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年报制度,及时采集、整理和上报监测数据,为水土保持监测公报提供基础数据。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要加强对各监测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争取定期对水土保持监测点所有工作的人员进行全面、详细的监测任务培训,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4、结论。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对水土保持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为水土保持部门提供各项准确的数据,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从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